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起飞最快的国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本文仅对战后至1970年前日本反“通胀”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提供一些借鉴。 一、日本反“通胀”措施 (一)战后恢复时期的反通胀措施。 从1945年至1952年,基本上是日本的恢复时期。战后,日本经济处于衰败与混乱之中。战败不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在短短二十几年内,先后赶超了法国、英国和西德,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被称为“经济奇迹”。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发展,原因固然很多,但建立和完善一种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机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在日本的宏观经济机制中,经济计划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不失为成功地推行经济计划的西方国家。研究日本经济计划,不仅对深入认识日本经济运行特点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健全宏观经济机制、进行计划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后,因特需订单高涨,日本经济再次面临经济危机的危险,而朝战后的东亚冷战拯救并复兴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后为实施东亚冷战战略,华盛顿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对日本产品实施零关税。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加入科伦坡计划,通过与欧洲多国签订三边协定,帮助日本重返国际经济体系。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获取特别是美国、东南亚、欧洲市场的进入为日本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东亚冷战背景和美国的远东战略为日本实施"经济立国"和"经济外交"创造了绝佳条件,美国的东亚冷战思维也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协助美国实现远东冷战的目的。美国东亚冷战的历史性"恩赐"使日本能够幸运地搭上美国的东亚冷战战车,日本也在1967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4.
对王维诗之空寂、幽玄风格加以受容,是日本文学民族性在具有一定发展程度的日本汉诗中的初步体现.而受容方式的发展本身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汉诗的演进历程,即如何从对被受容者的简单模仿逐渐上升到对其神韵的领悟与摄取.随着受容方式的演变,日本文学的民族性在汉诗这一外来形式下逐渐得到更自如、更完满的体现,最终达到"日本的汉诗"之境界.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日本经济出现了畸形的发展,钢铁工业迅速膨胀起来。一九四六年日本的钢产量仅仅是56万吨,钢铁企业和生产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但是,经过几年的恢复,到一九五三年钢产量达到了766万吨,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份一九四三年的水平(763万吨)。从五十年代起,日本钢铁垄断资本又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对钢铁工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6.
以"波茨坦敕令"为核心的移民政策是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人口政策、经济政策、外交和宗教政策等政策群的关键结点。"波茨坦敕令"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普鲁士人口的增加、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以及稳定的外交和宗教政策的形成,政策效果持续到19世纪。作为政治遗产,"波茨坦敕令"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导向为此后君主继承和发展,成为普鲁士近代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国内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消费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人们的消费欲求逐渐趋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日本迅速普及,从而使传统的阶层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彻底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消费形态.从影响上看,这场革命扩大了内需,刺激了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日本经济改革的持续进行,如何重新审视和评价战后日本经济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战后改革及其经济改革之主体是否为美国占领当局,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如何形成,其是否等同于"1940年体制"等问题成为研究焦点.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萌芽、生长、基本定型和走向衰败的若干阶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战时期只是战后型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战时经济体制的某些要素对战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科技、经济耦合模式经验战后日本经济濒于破产。但是,五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E·沃格尔在论及日本成功之道时,第一条就是:日本政府对经济的指导和干预,是领航员式的而非驾驶员式的。的确,日本在市场活力与组织指导或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组合,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做得恰当和有力。这在科技、经济耦合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日本经济的崛起,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耦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日本一方面依靠市场机制来刺激技术发展并确定其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注意以政府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于世界各地的若干特征.首先,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起飞揭开了东亚经济迅速发展的序幕之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的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尽管在这30多年中,世界经济不只一次的出现过较大的衰退,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使美欧等经济强国备受打击,但是,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等手段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亚洲经济危机打断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连续性,但在21世纪,东亚地区仍将保持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日本产业组织的特征 ,并对日本主导产业转换滞后的原因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主要因素作出解释。日本产业组织的特征是 ,日本相关企业组成企业集团来维持长期性交易关系 ,而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则是终身雇佣制。这些制度安排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腾飞。但到了 2 0世纪 90年代却成为日本主导产业变更的障碍 ,致使主导产业转换滞后。日本经济将面临缓慢而痛苦的结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个人储蓄业这一强有力的支柱,它在为日本工业现代化提供大量资本,加速企业设备投资以及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因素,日本与台湾的双边经贸关系历来密切。日据台湾长达50年之久,长期以来形成了"日本工业,台湾农业"的日台贸易格局。同样处于经济恢复阶段的台湾和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贸易关系主要呈现两大特点∶"日本工业,台湾农业"的贸易模式依然存在;台湾对日本贸易逆差开始出现并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这两大特点对此后日台贸易关系以及台湾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许新华 《新疆社科论坛》2000,(1):56-57,,27,
战后日本从战败国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也是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高速发展 ,引起世人的震惊与重视 ,今天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三大力量中心之一的日本 ,正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迅速向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迈进。本文试图从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探寻其外交的特点。一、从无自主外交到自主外交1 945年 8月 ,日本战败投降 ,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 ,日本处于美国占领军的直接控制之下。按照 1 945年 1 0月 31日美国占领军总部的指令 ,日本停止外交活动 ,日本…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日本联合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入联合国,摆脱因战败而沦落为“二等国家”的困境,获得一个有利的和平环境,发展对外关系,迅速恢复经济。二战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的确在联合国外交中大展身手,但由于其联合国外交本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受限,以及联合国中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增多,日本的联合国外交连连受挫。这也使日本降低联合国中心外交的调门,甚至一度冷却和放弃。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从国家角度来看,科学与教育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个人角度来说,科学知识能够提升一个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科学与教育》是19世纪英国教育家赫胥黎在科学与教育思想方面集大成的著作,其中许多创见,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经消除了战后初期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比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约落后二十年的差距。在经济上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在科学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日本华侨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了初步考察,认为:日本江户幕府初期,在长崎已有华侨从事中日贸易;后来,由于中日两国实行闭关锁国,至18世纪中叶中日贸易式微、华侨经济日趋衰落;从“安政开国”至甲午战前,华侨经济迅速发展,但战后不久,日本颁布限制中国劳工入境的敕令,使华侨经济只能向特定方向发展;两次大战之间,华侨经济地位大为下降;战后初期,华侨经济恢复较快,但仍以贸易和“三刀”行业为主;70年代,传统的华侨经济只有饮食业一枝独秀;80年代,不仅以饮食业、小型贸易、娱乐业以及自由职业和受薪阶层为主,而且在经营管理和设备等方面也已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 战后的日本经济经过十年恢复,很快进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到1973年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获得“奇迹般”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积极地广泛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博采世界各国的技术之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从而建立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技术体系。一、日本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日本积极并有步骤地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第一,对于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2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日本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迅速工业化并赶超先进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转换能以较灵活和快节奏的速度取得进展.深入剖析日本经济产业结构成功转换的运行机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