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理论在其恢宏、博大的理论体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却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当代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社会”不同于只在人类特定历史阶段上才有的“国家”,它是人类永恒的伴生物且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方面,因此,应树立“社会”本位的思想。在“国家”占据着人类历史舞台中心地位的当下,需要警醒,“社会”依然发挥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论,积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家”和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谓之为"新世界观",谓之为哲学革命,在于它所实现的变革既是根本性的,也是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称它为根本性的,在于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称它为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在于它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辐射于人与世界全面性关系的每一个方面,而不仅止于社会历史领域或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方面.解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不应遗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相反还应将它视作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的重要结点,以及理解人与世界的全面与总体性关系的逻辑起点.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一种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因而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与历史性的自然观.实践的、社会的与历史的等概念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运思中,是圆融与互通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来源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巴黎公社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马克思社会观的核心是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自主治理,体现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的条件和途径,包括增加生产力总量、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民生需要以及各项制度的完善。这为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我们需要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体现公平正义,完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以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本质上体现在与人的本质、与自然界、与自然科学三者的关系中。当代中国正是以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为基础进行着社会实践,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实践。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自然观和科学观,和谐应该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科学的和谐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2):187-192
依照康德先验哲学方法论的划分,历史目的论可以被区分为建构性与范导性两类。由此黑格尔持有一种建构性的历史目的论,即预设某个客观实在的历史目的并由之出发,依照辩证法的结构纯粹逻辑地建构出现实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目的论必然会走向历史决定论,在其中人的自由行动必然无法被设想。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将建构性的历史目的论模式带入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使其也陷入了历史决定论的困境。而以康德范导性的历史目的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目的论,则可以使得马克思避免历史决定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方面,特别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被遮蔽了.二战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重新焕发出光彩,作为主要社会批判语言,成为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当代,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深化人类社会发展与完善的动力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对于推进我国的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来看,空间贫困地区的症结在于其自然空间难以转化为社会空间,贫困人口的症结在于其自然/生理时间难以转化为社会时间。当前,我国要顺利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就必须实现"时空聚焦",着力拓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空间,着力充实贫困人口的社会时间,着力解决劳动能力缺乏者的社会时空问题。  相似文献   

9.
意志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将意志论研究的思维方式由实体思维、主观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实现意志论的实践转向。马克思的实践意志论过去常受忽视,但它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当代意志哲学不可超越的视界。在当代,系统阐发和推进实践意志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新生点,也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和规范功能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2015,(1):52-57,108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马克思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现实和人本身,把包括哲学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做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效性,完成了对传统哲学观的颠倒.但由于自然态度思维的诱惑、人的形而上学本能和革命实践对理论确定性的要求等,人们常常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形而上学的补写,把马克思颠倒了的哲学观又重新颠倒了回来,造成了对马克思学说的种种误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转变,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2.
董嫱嫱 《理论界》2007,3(8):41-4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尝试用各种方式探讨发展问题。但是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却是经典社会学家如托克维尔、孔德等人对于西方工业社会转型探讨的产物。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吸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找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钥匙。在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已经涉及到全球化问题 ,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对此 ,当时的中国人却缺少应有的注意与回应。时至今日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观察当代全球化 ,从而使我们制定出合理的应对全球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人权观以生存实践为现实基础,以对劳动本质的异化的揭示为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现实,颠覆了西方近代人权观以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异化及其人的丧失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即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只有把劳动者的生存实践由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变成人的自由自觉的追求个性的活动,真正的人权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田启波 《江汉论坛》2004,1(7):54-58
马克思的社会评价思想经历了一个以抽象的价值评价为统摄、历史评价逐步生成发展到以历史评价为根基、历史评价与现实的价值评价辩证统一的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具体的、历史的演变过程是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解构和实践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观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已经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已转化为人与人化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矛盾 ;揭示了社会实践的历史性、现实性、具体性。这对认识当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矛盾 ,把握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具有历史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是从自然态度向历史态度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经过了德国古典哲学"意识观点"的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经过这个中介,才实现了从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态度到历史态度的革命性变革。自然态度是直观的、经验的、常识的态度,历史态度是通过人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否定性自我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初步研究了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质、特殊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等问题。马克思所开创的这一研究方向和主题 ,经过后来的列宁、毛泽东 ,到邓小平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这一发展历程 ,清楚地展示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开始主张要“东方从属于西方”到晚年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转变,这一理论转变的过程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结合过程,充分融合并彰显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世界视野与民族视野,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所体现的理论品格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践行和发展,不仅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引入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且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