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丰富多彩,渊源久远。《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礼运》等典籍均论及大同思想,许多农民起义都提出过“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大同口号。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之下,中国社会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旅程。这一过程既是不同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入的复杂过程,也是中国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大同理想的曲折过程。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中汲取丰富营养,对未来社会前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构想和憧憬,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社会。本文将对近代…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晚年的和平思想主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兴樑 《文史哲》2001,7(5):113-119
孙中山晚年为实现和平救国救世的理想 ,提出了两大思想主张 :一是以和平手段收革命之功 ,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事 ,使武力变为国民之武力 ,铲除帝国主义与军阀相勾结的土壤 ,以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进而建设新国家 ;二是以中国的王道文化为基础 ,以民族主义为依归 ,联合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列强的侵略压迫 ,谋求各民族的独立解放 ,进而实现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这些和平思想主张 ,不仅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他在政治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 ,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国际主义倾向;孙中山反对列强侵略,但他又带有和平主义倾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所以,他坚持对友好邻邦“益增睦谊”的原则,主张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列强。他强调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将其一生奉献给世界和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建华 《船山学刊》2001,(2):92-95,128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深入比较康有为和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借鉴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原则,力图改造中国传统伦理原则,但他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具体阐释有所不同.康有为和孙中山在批判中国封建伦理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在努力建构理想的伦理世界,而且都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伦理世界指向了大同之世的设计.他们的大同之世在原则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进程上则存在明显差异:康有为把重点放在了构想理想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上,孙中山则着力寻求实现大同之治的实践路径.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伦理思想都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的时代特色,都表现出较强的双重文化性和文化混杂性.他们都趋于中西伦理文化的融合,但具体思想的展开存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化历程发生世纪性转折的重要阶段。他提出并不断加以完善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近代化思想。它既表现出与欧美各国近代化常轨“从同”的认识,又包含有迎头赶上但避免其弊端的“超越”思想。剖析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特色,既可以显现它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又能给当前中国的现代化以有益的启迪。 一、与世界“从同”,创建“民族国家” 近代化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历史进程。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和相应的国际关系格局,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势。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强行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和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洋务运动,在被动和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许多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革命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提出建立“大同世界”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观,提出“民族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提出“民权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平均平等”思想,提出“民生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民族精神救国”思想;继承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人格救国”观。孙中山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继承与发扬、扬弃与改造、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主义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传统,也是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孙中山的和平主义根植于中国文明的和平传统,它熔儒、道、墨、佛和平传统与现代人道主义、世界主义于一炉,形成了一套具有前瞻性和普世性的国际关系伦理。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和战争威胁,孙中山的和平主义正愈益彰显其思想价值。这种"王道的民族主义"承袭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伟大遗产,与西方"权力的民族主义"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近代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背景孙中山曾经说过:“兄弟底三民主义,是集合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包括经济思想是博采中外、融汇古今的开放型思想体系,博大庞杂、融通创新成为其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本文试图从近代岭南文化特征的角度,考察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基础,探讨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与特点.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突与融汇的时代,因此,孙中山在建构他的经济思想时,不得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孙中山的母体文化圈、他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以及他赖以依存的文化环境,都是在近代岭南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孙中山在构筑其经济思想时,便或多或少地刻下了岭南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张磊 《学术研究》2001,(4):99-104
本文作者认为,孙中山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趋势和模式所持的文化取向是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以革命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先进的思想,熔铸拯救和发展中国的理论和纲领.他的这种文化取向是一贯的,是近代中国的优秀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4.
自孔子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之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寻求这种大同之世进行了种种探索。孙中山在领导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在他的学说中对大同理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他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同观。  相似文献   

15.
<正> 如何认识中西社会和中西文化差异,是直接关系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自然也就很值得深入探讨.对孙中山的文化观及其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近年不少学者已有专文论及,大体肯定了孙中山在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其思想主体的同时,也积极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以为补充,而对孙中山在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局限及其与传统儒学之关系却较少作细致的、系统的剖析.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透过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侧重分析其政治观、文化观、伦理道德观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及其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谈谈若干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之冲突,几乎使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使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对西方殖民侵略和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封建主义和维护民族主权的双重选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正是在这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根据孙中山先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可将其文化思想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辛亥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自然观继承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和“生元”学说,改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以“气”为基础的自然观,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进化和世界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科学概括,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世界本源说、世界进化说和世界结构说,从而形成了以自然观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大同理想与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陶季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从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固然与他当时受到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有关①,但同时亦与他...  相似文献   

19.
奕訢是近代中国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他主张建立一个“和众丰财”、“国足民有”、信守条约,和西方列强和平相处的社会。认为“礼可治国”,“道可治欲”,从人君到普通官吏,只要加强修养,就可以防止官场腐败。为了学赶西方,他力倡“师夷长技”,领导和主持了近30年的洋务新政,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受列强侵略、慈禧太后的排斥打击,以及“夷夏观”和近代民族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孙中山走出乡土和国门,接受了较完备的西方近代教育,特别是由于他伦敦蒙难滞留期间的苦读、交游与实地观察,孙中山对于“天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浅转深的过程,他的革命理想亦因具有世界眼光而迥异于古代的大同学说。辛亥革命后的种种挫折和黑暗现实,促使孙中山作深刻的反思,故晚年对其大同思想作了更明确的论析,但在思想上也存在某些误区。孙中山作为本世纪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伟人,其思想和学说的合理内核在现今乃至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