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蕴涵怪论”本是永真式即逻辑真理,何以近百年来被不少人当作“怪论”?人们举出的“蕴涵怪论”的反例是否成立?这是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的回答是:第一,逻辑真理之所以被当作“怪论”,原因在于误读,对逻辑公式的意义不是按照逻辑语义学的观点解读,而是按照语言语义学或逻辑语形学的观点解读;按照逻辑语义学的观点解读,任何“蕴涵怪论”都不足为怪;第二,“蕴涵怪论”的反例不能成立,凡是“蕴涵怪论”的反例都蕴涵逻辑矛盾,凡是试图“举出反例”以证伪“蕴涵怪论”者都注定陷于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2.
前半篇为“蕴涵怪论”的“反例”平反:从莫绍揆、林邦瑾、冯棉举报的所谓“反例”都可推出矛盾,症结在于举报者陷入“析取错觉”,运用反证法可以证明“反例”不反,其真实身份都是永真命题或有效推理.后半篇评析了张建军求助于形式蕴涵的“‘反例’化解路径”:他否认“反例”是命题逻辑公式代换例的观点违反逻辑常识,他的“山寨形式蕴涵”化解不了“蕴涵怪论反例”,其症结在于迷信直觉.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条件句作实质蕴涵的解释,则会出现违反人们直觉的怪论.格赖斯认为蕴涵怪论确实堤不令人满意的,但却是真的;他利用会话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进行了辩护,指出为什么蕴涵怪论给人的感觉是荒谬的,但却是真的.从总体上说,格赖斯用会话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是,这种辩护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会话含意理论对蕴涵怪论的辩护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它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玮远 《南方论刊》2007,(9):46-48,18
"怪论"即所谓的"蕴涵怪论"。最早提出它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兼逻辑学家皮尔士(C·S·peirce)和德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弗雷格(G·Frege)。自此以后,人们便对它的形成包括对它的界定作了大量的研究。其实,它刻画了一些有效的推理形式,是相应的命题演算系统中的定理。它的形成只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错位而导致。只要从蕴涵的本义角度去理解,所谓的"蕴涵怪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5.
“蕴涵怪论”有科学的标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蕴涵怪论”,笼统地说,是指某些合乎逻辑而不合乎直觉的蕴涵式。它们都是经典命题逻辑系统的定理或公理,也都是永真式即逻辑规律。自从这些永真的蕴涵式被扣上“怪论”的帽子之后,几十年来几乎成为众矢之的。对“蕴涵怪论”的漫画式的批评,SO年代在我国引起过戏剧性的反应,导致了现代逻辑的“信任危机”。时至今日,蕴涵阐释虽层出不穷,“怪论”情结则未完未了。但是,“蕴涵怪论”的概念应如何界定?根据什么把永真蕴涵式区分为“怪论”与“非怪论”?批评“蕴涵怪论”的人们也提不出任何足以成立的科学标准。深究下去就不难…  相似文献   

6.
论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蕴涵分为三类: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从多值逻辑角度解决了实质蕴涵、条件句与推论关系之间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三类蕴涵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三种蕴涵角度区分了科学真理、数学真理与逻辑真理。  相似文献   

7.
道义怪论是长期困扰道义逻辑的问题,其根本上归因于道义逻辑的角色定位.凡道义逻辑论著必谈道义怪论,在于道义逻辑内、外部均预设地赋予了道义逻辑过于沉重的使命:既要发挥独特作用,又要符合直观理解,还要跨越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恰当的道义逻辑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对道义怪论持宽容态度,而且道义冲突、道义语义和道义逻辑的现实应用等问题对道义逻辑的困扰程度也将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8.
弗雷格提出实质蕴涵思想的最初依据实际上也是蕴涵命题前后件之间的相关性,他所引以为据的"如果太阳现在已经升起,那么天空乌云密布"并不是毫无条件联系的假言命题,他是由这种相关性经过抽象论证而过渡到了实质蕴涵的,但他的论证并不是逻辑有效的.弗雷格的思想对现代逻辑以至于现代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罗素把实质蕴涵的思想明确地贯穿于他的逻辑体系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实质蕴涵的形式化定义,由此,实质蕴涵的意义完全成了一种人为的规定,它不仅不能正确处理自然语言中的假言命题,而且也不能正确处理自然语言中的假言推理.判断一个条件句的真值最主要还是要看该条件句的前件和后件之间有没有条件和结果的关联.判定条件语句真假的复杂性要求判定者必须具备超出形式逻辑范围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不绝,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德艺双馨”就蕴涵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文艺功能作用和社会运行之道,至今仍然具有突出的思想启迪价值。本文重点考证论述了“德艺双馨”的历史渊源、文化蕴涵、逻辑起点和思想价值,揭示了其在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蕴涵的要义精髓。当前我国文艺界的艺德建设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以“德艺双馨”艺德建设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不仅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出的时代命题,是推动和促进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繁荣昌盛的人文精神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引领意义。  相似文献   

10.
蕴涵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我国逻辑界讨论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与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定义及其逻辑联结词的问题,由于传统逻辑教学中引入数理逻辑,引入真值表,又讨论了假言命题蕴涵与实质蕴涵的关系以及蕴涵真值表是否完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深刻把握蕴涵命题逻辑性质的基础上 ,借助自然语言生动灵活的表达方式 ,在其创作中丰富多彩地使用了蕴涵命题 ,其思维艺术无比精湛。在完整式上 ,他着力通过变换联结词 ,恰当自如地进行蕴涵命题思维 ;在省略式上 ,他着重结合语境 ,言简意赅地表达蕴涵命题的认识信息。凡是鲁迅作品中的蕴涵命题 ,无一例外地实现了逻辑形式、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完美统一 ,从而为汉语逻辑思维艺术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2.
词体在"苏门四学士"手中成了"自遣"的工具,但是由于词人的禀性情怀、后天修养不一,面对贬谪的心理反应也并不相同,反映在词作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蕴涵。本文结合具体词作探讨"四学士"在贬谪期间的词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略论语义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蕴含是逻辑的蕴涵理论应用于现代语言学所产生的结果 ,它的作用在于分析自然语句的语义及其相互关系。语义蕴含、隐涵和蕴涵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语义蕴涵更多地依据义素分析 ,它属于语义学 ;隐涵的分析主要依赖于语境和合作原则 ,因而属于语用学 ;蕴涵作为逻辑概念 ,主要是指实质蕴涵 ,它仅仅反映命题之间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一思想蕴涵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思想中的资本运动逻辑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破坏的根源,及解决这根源的社会关系变革的必然性等观点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工业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历史性的实践关系视阈,从主体的能动实践活动过程的角度,及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思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复合命题真值问题的真值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不尽相同。解释命题、命题逻辑和其涉及的否定、合取、析取、蕴涵和等价等定义,同时分析它们的形式和用法。  相似文献   

16.
张盾 《河北学刊》2014,(2):17-21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04,(5):164-170
六朝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结晶。它既有对于文体问题的精辟创见 ,更有着深挚的人文蕴涵。两汉时期的文体论多为儒家的政教意识所掩盖 ,难以获得自身的价值。魏晋以来 ,随着人文意识的兴起 ,文体论伴随着人的觉醒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人文蕴涵与形式要素融为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蓬 《河北学刊》2014,(2):25-28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中华精神蕴含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它所蕴涵的"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在当代有着现实的不容估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与归纳逻辑类似,演绎逻辑也面临着合理性问题。演绎逻辑的辩护问题是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人们不能用归纳逻辑为演绎做辩护,用演绎逻辑为演绎做辩护也将导致失败。以往的演绎辩护,除了导致循环论证之外,还另有失败原因。在元语言中为对象语言的理论做辩护,这将导致无限的后退,最终也跳不出语言的范围。演绎逻辑是人们发明出来的推理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游戏,人们对它无法做出本体论或认识论的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