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正爱 《江汉论坛》2004,1(2):80-83
随着物质利益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确认识物质利益问题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认为,物质利益问题在唯物史观中具有突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一、物质利益问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契机和起点;二、物质利益问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范畴的实质;三、人民群众是唯一的真正的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2.
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青年恩格斯1842年后在英国曼彻斯特时期,对物质利益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成为直接促进恩格斯摆脱唯心史观的动力之一,也为日后他和马克思一道进一步揭示出生产关系这个科学范畴,进而创立唯物史观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3.
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增强企业的活力,关键在于确认企业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探究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这种经济利益存在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经济利益关系是一种生产关系性质的范畴.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起点和基础.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就是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全民所  相似文献   

4.
<正> 任何社会里,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着物质利益.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获得物质利益.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联合起来从事生产活动以取得物质财富,并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分配来占有物质财富以满足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贯串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从直接生产领域看,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最初体现在个人必要产品与社会必要产品上,进一步又表现在公共必要产品的划分上.个人的必要产品是劳动者个人利益的首要源泉,公共必要产品是劳动者的公共利益的物质表现.社会主义个人必要产品和公共必要产品的多次划分,形成了工资、和润、税金、消费基金、  相似文献   

5.
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弄清“一切向钱看”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动因。物质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6.
道德意识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在利益格局、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与某些不合理的利益关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总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自己所处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人  相似文献   

7.
论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在我们编写的一些教科书中缺乏准确地、全面地论述。正确地理解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掌握物质利益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十九所高等院校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把物质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在第十三章第二节中加以论述,是很有创造性的。但物质利益在唯物史观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是否  相似文献   

8.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利益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标准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政治权力等),也包括社会地位和取得上述利益的机会。当然在这些利益中最基本的还是经济物质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张强 《理论界》2014,(6):4-6
利益在社会发展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利益决定着民心向背,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成败。利益与利益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所在,也是衡量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和客观尺度。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道德中的利益关系问题,人们只是停留在一般利益关系问题上,而没有把它具体化为物质利益关系和精神利益关系。由于没有明确提出“精神利益”这个概念,因而往往又把道德中的利益关系仅仅理解为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状况,在理论上是不彻底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科学地认识一般生产关系的意义在于,以此为基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容,从理论上和总体上构建新体制的必然和最佳形式。一、生产关系一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相互之间对待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料和产品大多是劳动的物化,因此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相互之间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可以分为经济利益型和非经济利益型两种类型。当人们的劳动条件、劳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物质利益原则作为主线分析整个社会利益主体的结构和运动状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私有制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物质利益是以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的特点表现出来的,这就必须根据物质利益原则将社会主体划分出相互对抗的两大社会利益群体,即两大对立阶级。这种把物质利益的基本原则运用于对阶级的具体分析的方法也就是列宁所称  相似文献   

14.
试论物质利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几年,人们经常谈论物质利益原则。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请求指教。(一) 什么是物质利益原则?据我所知,学术界目前还没给它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物质利益原则,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准则。在阶级社会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与被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从来就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物质利益。考茨基由于只讲抽象的“利益”,不讲阶级的物质利益,受到了列宁的批评。列宁说:“考茨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把它的一切内容都取消,只留下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唯灵论的意义的‘利益’两字,因为它所指的不是现实的经济,而是普遍福利的天真愿望。”列宁在批评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千千万万件事实所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判断‘利益’的。”  相似文献   

15.
张闻天在著名的论文《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中,首次提出生产关系有两重性: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根据张闻天的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文章认为经济学范畴的分类不再停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类上,而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三大类。生产力范畴可以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关系一般范畴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为分工经济学,以生产关系特殊范畴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为所有制经济学。作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经济学都是分工经济学和所有制经济学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6.
社会形态和社会活动的经济形式是两个不同概念。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以个别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为标准划分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同社会联系形式,可区别为不同的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形式。 (1)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关系。如何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呢?可把生产关系归结到所有制基础上。因为所有制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正是由于在不同的所有制基础上形成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不同方式和方法,就呈  相似文献   

17.
分工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由于受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界定——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许多学者不能将分工划入生产关系范畴。实际上,分工既不是生产力,也不能界定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无论是回到原始文献,回到基本概念,还是回到现实,分工都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利益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标准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政治权力等),也包括社会地位和取得上述利益的机会。在  相似文献   

19.
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经历了一个渐次深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由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向拜物教批判的经济哲学的范畴转变。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但还是依据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对思想、道德和法律奴隶般地屈从于物质利益进行了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期文本中,马克思区分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成对利益的普遍性抽象,利益成为马克思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在《资本论》等中后期文本中,马克思把利益与政治经济学辩证结合在一起,利益转化为劳动价值分析的经济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正> 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概念,是人类生存、享受、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人类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构成利益的内容。人们在一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利益的现实形态,通过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表现出来。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社会、民族、阶级、集团、个人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