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相对于更加成熟且更具共识性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含义均存在更大的分歧,当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注重与微观经济学相统一的方法论基础。从硕士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材选择与作业布置模式两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是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大力推荐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并辅以中文翻译版,推动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课后作业并交互批改,促进线下团队作业模式与线上平台作业模式的有机互补,以此改善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加速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专业知识及提升宏观经济学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2.
菲尔普斯集中于宏观经济政策跨期权衡领域的研究对于他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以及资本积累的研究上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他的贡献对于宏观经济学领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对宏观政策制定并实行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后美国两党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有所不同。民主党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及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共和党则主张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及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尽管两党存在许多分歧与差异,但是在经济政策上也存在大量的趋同和共识之处,并呈阶段性特征。导致这种趋同与共识的原因从根本上是源于两党对西方民主价值和民主政体上的一致性认识,同时还主要受到选民中间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利益集团及跨党联盟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后,经历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成为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趋同与综合这三个重要的演变发展阶段。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实经济问题不断对原有经济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各经济学流派不断争论与融合,从而丰富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宏观经济思想与经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英国新工党与社会民主党:政策趋同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促使包括英国工党在内的欧洲左派政党出现前所未有的趋同,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等,各国虽有差距,但无疑出现了巨大的共识。同时,由于各国背景不同,英国新工党的反应及相应措施与其他政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工党与其他社会民主党对平等和充分就业的理解不同,各党则呈现出复杂的政策差异。这些政策差异及随后国际和欧洲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第三条道路在一阵炒作之后冷却下来。  相似文献   

6.
运用古典二分法从另一个角度对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进行扩展 ,利用扩展后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能够很好的解释通货膨胀、滞胀、逆向供给冲击等经济现象 ,并且在扩展后的模型中加入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假设能够得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因此扩展后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是一个很强解释力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秘书学发展至今,虽然在诸多方面不很完善,在一些理论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但在有些问题上又已形成共识,“秘书学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就是共识之一。能不能尝试从某些已达成的共识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去寻找分歧和问题存在的症结,以逐步解决问题和减少分歧?这就是本文的立论基点。  相似文献   

8.
自六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回顾过去二十年,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假设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适应性预期假设最终被理性预期假设所代替,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剧变。以下我们以预期假设为线索,从六十年代早期开始分析宏观经济学的进展,以展示预期假设对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一、适应性预期时代在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预期假设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不占重要地位。虽然凯恩斯在《通论》中已经把预期因素当作是短期供给决定(第五章)和投资决定(第十二章)的重要因素。而且他所论及的预期不仅仅是通货膨胀预期,而主要是利率变动预期、资本边际收益预期等,不过,这类预期因素被视作是外生的。到后来,连凯恩斯本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纳的发展模式,但在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人们对于如何调整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如何权衡不同目标的看法却强烈地受到认知框架和价值立场的影响,进而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背后尖锐对立的政策争论。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耕地红线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政策话语的视角,对耕地红线“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讨论了政策争论背后关于证据、故事诠释和认知图景上的分歧,进而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背后,政策制定者面临着来自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人类认知复杂性的挑战,而打破话语霸权、促进不同话语之间平等、理性的审议协商是弥合分歧、构建共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不仅应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政策工具的作用,更应充分考虑我国财政政策运行的实际情况。本文利用政策科学的系统决策模型,运用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尝试从我国政策主体(政府)、政策工具、政策对象和市场环境等多角度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阐释学诞生以来主要沿着两条相反的路径发展: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阐释路径,导致了阐释的约束性和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海德格尔与艾柯同为现当代伟大的阐释学家,尽管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观基础迥异,但二者皆为消解阐释思想中"二元对立"的关键人物,体现在对阐释的创造性与约束性上有交集之处,即生活世界与文化世界是阐释创造性的根本原因;存在与文本意图体现了阐释的约束性。但是二者的阐释学却均未摆脱神秘主义的影响,未从根本上解决创造与约束的二元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以他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探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摆脱危机的对策,他的理论和主张对于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宏观经济学对非自愿失业的产生和解释,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发展需解决的问题。探寻西方宏观经济学演进的路径,可知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是否处于弹性和刚性,是各理论建立的基本条件。新宏观经济学分别以工资、价格弹性和工资、价格刚性的假设组合,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对这些基本假设的解释,使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封建传统的新女性形象,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的处境和命运,为女性提出了作为“人”的生命欲求,呼唤人性的解放。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是他们人文关怀的最伟大、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此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者们构建了各自有关国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各具特色但本质一致的政府服务观。  相似文献   

16.
《文赋》与《书谱》虽然作于不同的时代,且分别论述文学与书法创作,但两者关于艺术体裁的特征、创作灵感的产生、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艺术对于情感的表现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表述方式十分接近,行文风格也非常接近。由此可以见出《文赋》对于《书谱》的影响。通过这一个案分析,可以验证我国古代文(诗)论与艺论(包括书论、画论、乐论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四大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李济之人生路程、人生观与文化观,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于清朝末年,都是南方人,"旧学"根底都很深厚,都对"西学"即所谓"现代科学"与"科学方法"下过功夫。以上四点对他们的学术路程、思想定向、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四位史家到清华执教时,思想与国家观已成型,以后鲜有改变,而其最后之生命归宿亦因之而注定。四位先生之治学皆起始于国学,后转究西学,再回应国运与世势之变而归入国史之研究,乃成其终身大业。其间由于家世、家学、个人品性与人格、人生经验、立身之文化观与世界观等等因素之异殊,而使其个别经验路程不同,但亦各有创新国学系统与开辟国史新研究领域之划时代贡献。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与教育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四位史家密切相关。四位史家在清华执教的1925年夏至1929年春这段时间,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黄金时期,使清华成为中国史学第一重镇,短短四年间培养出数十位史学精英。总之,国家变化、政治失修、社会失调及于个人世界之安危,使中国学术出现新局面,而国史之重整与翻新亦多为其相连之结果。  相似文献   

18.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同为显学,墨子与孔子在经历、社会理想追求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他们在治国之道、认识方法上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同和异也充分地表现在各自的语言观上。墨子对于语言的关注不单单是社会应用性的,还有基于语言本体的;其语言观的哲学理念是分析性的,往往采取同中辨异的方式,透现了可贵的科学内涵。墨子的语言观显示了我国最早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行为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新思潮。作为行为主义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行为宏观经济学为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但是,行为宏观经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背叛主流经济学传统,其实质是多样化的偏好假设,辅以经济当事人理性化的选择,为宏观经济提供更真实丰富的微观行为基础。因此,进一步扩展偏好—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是行为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储蓄不足和短期总供给的两个理论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贡献都借助了“外部性”概念。宏观经济学从1980年代以来的显著发展更是外部性概念进入之后的结果。本文分析宏观外部性的含义和特征,讨论宏观外部性理论产生的背景,并论述宏观经济学如何借助外部性概念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