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翻译中所使用的杂合策略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弱势文化和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葛浩文英译《酒国》作为杂合译本的典型,使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手法.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揭示其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翻译不是专属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和任何一个特定范畴的话语,我们至少可以在翻译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中频繁看到它的影子。文化翻译一词出现在翻译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中,所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翻译研究的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相对,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意义的传达,认为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文化塑型的力量。民族志文化翻译基于民族志实践,将考察、表现他族文化的过程视为文本化和翻译的过程。后殖民研究的文化翻译则取翻译原本的"移动"之意,与"文化杂合"、"文化离散"同义,表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一种文化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当代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译介学,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跨越了语言的界限,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关注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在后殖民语境下,必须从后殖民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让翻译成为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再现翻译中的文化身份。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解读后殖民语境中译者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电影翻译提倡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后殖民理论给中文电影英译时异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向英美观众的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抵抗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确立其文化身份,促进多元文化健康发展,但同时译者必须尊重文化交流和电影翻译的一般规律,注意杂合的度,防止过分异化的台词出现.  相似文献   

7.
近来,学者纷纷将后殖民理论中的“杂合”运用于翻译研究,发现文学翻译必然是“杂合”的,本文结合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以及语篇微观实例进行分析,认为“杂合”的表征是通过词汇、句法和文化这三个层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 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刚开启了冰山一角。文章通过分析后殖民理论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应当走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思想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策略,并试图用后殖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主体的变迁和翻译对象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打上民族主义印记。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中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论理论及其视角在中国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同时也促动了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经典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启发了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转风吹草动,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在中国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理论旅行: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历程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打上民族主义印记.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中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论理论及其视角在中国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同时也促动了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经典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启发了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转风吹草动,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在中国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化交流说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他者”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在翻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传统翻译而言,翻译中的他者能够成为目的语文化的催生剂,通过输入新鲜血液而促进其发展与进步;而在后殖民视角中,他者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实现其文化帝国和霸权主义而炮制的一个虚假的东方文化形象,任由其篡改与操纵。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面临着趋于同质的危机,如何合理地面对翻译中的异质他者,从而抵制文化霸权和帝国主义侵蚀,重塑本土文化身份,进而促进多元共存、平等对话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就成为后殖民翻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的武术术语翻译,成为他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的"东方"形象、弘扬文化的有力武器。异化翻译有利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应注重武术输外词的异化传播,张扬文化差异,保留民族风格的音译成为处理武术术语文化翻译的最佳策略和有效途径。考察当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展望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形势,从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出发,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倡导武术的文化自觉,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指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受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其翻译策略及文化身份定位,都显示了林氏未能脱离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是其“学术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来华传教士在译材选择中的主体性、文化杂合策略的运用以及译者文化身份的认同等问题,探究其传教策略与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后殖民话语构建我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是国内翻译界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对佛经翻译、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以及当代翻译文本的分析表明,翻译过程是本土文化的抗争过程,译者通过翻译文本审视外来文化,从而达到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