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宪与地方自治的关系是清末的官吏阶层立宪主张中的核心议题,他们主张以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基础,并纷纷上奏朝廷请求立宪,并以地方自治为先导.他们或以立宪国的经验为据,或以宪政生成的逻辑为理,或以中国国情为凭,各抒己见,说服朝廷锐意立宪,首先推行地方自治.但他们的主张,多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以强国为宗旨,把立宪的希望更多寄托于地方政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立宪会议在俄国近代历史影响重大,是反对沙皇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追求目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召开了立宪会议,但是在随后却退出并解散了立宪会议.从合法性的角度透视、分析立宪会议的解散,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合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历史必然.这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立宪选择中的理性解释--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宪选择方案中作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是立宪选择层次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该文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进行分析,力图证明在立宪选择过程中,对立宪设计方案的理性解释不仅依赖于严密的选择逻辑,而且必须得到政治科学的理论支撑;基于严密的选择逻辑和坚实的政治科学知识对立宪设计方案给出的理性解释,是人民作出立宪选择的基本标准或者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旧中国立宪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苏联以及其他各国的立宪成果,从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内容和立宪结构等方面树立了科学立宪理念。并以这种科学立宪理念为指导,领导人民制定了1954年宪法。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立宪理念,对于党依宪执政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府欲从改革官制入手推动立宪,结果官制改革遭遇了来自官僚群体的强大阻力,在最高统治者慈禧立场转变之后,官制改革无可避免地走向龙头蛇尾的结局.虽有改变,但根本未动,效果有限,非但不能廓清积弊,反使积弊愈积愈多,愈演愈烈.龙头蛇尾的官制改革重挫晚清政府的统治威信,使其立宪之路更加艰难,自救的机会更为渺茫.清末立宪首先应做的不是改革官制,而是开议院,扩大政治参与,增强改革的力量.立宪从官制入手,无议院为助力,官制难改,立宪难行;立宪从开议院入手,先有议院,则官制可改,立宪可行.  相似文献   

7.
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存有许多不公正的认识,妨碍了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从清末"预备立宪"的种种改革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来重新评价清末立宪的历史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8.
试论立宪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宪是法律制定的至为重要的活动,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宪政历史,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宪法,为对立宪活动加以总结,为日后立宪进行预测,本文试图从不同历史时期立宪活动不同的侧重点为出发点,论述人类立宪活动的规律,且对已经历过的立宪活动总结为人权立宪、政治立宪、经济立宪,而未来不久将进入知识立宪阶段  相似文献   

9.
就一个大型国家的立宪设计而言,一种什么样的立宪设计理论有助于化解设计难题、整合立宪设计中众多的价值目标?该文的研究表明,基于复合共和政治理论建立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与区域自治、宪政制衡与民主参与、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的多重立体平衡,因而复合共和作为立宪设计理论将有助于化解设计难题、整合立宪设计中众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五四宪法具有很高的立宪成就。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同五四宪法一脉相承,甚至某些条文都保持和恢复了五四宪法的原貌。这体现了五四宪法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价值所在。五四宪法从其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实质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近代史上,民主党和奴隶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民主党本身的发展与演变,还涉及美国内战的政治经济背景,涉及对美国内战前各届政府的内外政策的评价.对于民主党的性质及其演变过程,国内外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小阿瑟·施莱辛格主编的《美国政党史》认为,"1828年到1860年间的民主党,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利害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变动不定的联盟"①.福斯特则笼统地称民主党为奴隶主的党②.苏联的美国史学者主张,"及杰克逊总统退职后,该党的领导地位全部为南部的种植园主所攫取,而民主党乃成为  相似文献   

12.
1907年6月3日,俄国内阁总理斯托雷平发动政变,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同时颁布新选举法。同年11月,第三届国家杜马按6月3曰选举法产生,确立了贵族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盟形式。此后沙皇政府采取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策略,利用杜马中的两个多数,即右派和十月党,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继续维持摇摇欲坠的王朝。从第三届国家杜马起,这种贵族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形式,史称“六三政体”。但是几年之后“六三政体”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了"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晚清政府开始了从传统专制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化,并希望通过立宪来解决执政危机。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晚清政府立宪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立宪缺乏根基从根本上决定了晚清政府立宪的失败;晚清政府的专制制度危机已经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解决时代的挑战;晚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决定了满清权贵无法接受立宪的成功;晚清政府合法性的丧失已无法有效地整合社会力量以完成立宪。  相似文献   

14.
战后宪法发展出现立宪经济化趋势,这在多国宪法中都有所体现,人们对此多给予积极评价,我国亦如此。对立宪经济化的评价应当从宪政实践去考察,否则,难免有主观武断之嫌。这不但无益宪法实施,对立宪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目前的立宪设计应当以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评价为基础。这使宪法被赋予了同普通经济法一样的直接干预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但对经济立宪的期望和立宪现实是否恰当,却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明治立宪中,日本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政治文化对立宪的阻力:借助天皇文化中至高的精神权威构建新兴权力主体的政治合法性;从家长制文化中衍生出枢密院制度稳定了立宪过程中的保守力量;凭借武士道精神化约了家族主义对个人自主与责任的破坏,把封建忠君思想提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最终形成立宪主义。  相似文献   

16.
1907年6月3日,俄国第二届国家杜马被解散,按6月3日选举法产生的第三届国家杜马在此后不久开始工作。沙皇依靠这届杜马内部的两个多数,即右派和十月党、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的多数,打着“立宪”的旗号,建立起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同盟,妄图继续维持腐朽的专制制度。所谓六三政体,不仅仅是指第三、四届国家杜马内部的结构,而是1907年以来俄国政治制度的总称,它涉及一系列政治关系:国家杜马与国务会议、国家杜马与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国家杜马内部的力量对比。苏联及国内史学界历来有六三政体一直延续到二月革命的说法,这意味着承认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同盟一直没有彻底破裂。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是认为,六三政体自产生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裂痕,内部矛盾日益加深,致使它在大战前夕已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在大战中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82'宪法的立宪背景、制定过程及其修改内容等之简要回顾,展示了82'宪法的成长历程;通过对82'宪法历史地位的评价,在肯定82'宪法的历史意义的同时,指出了82'宪法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日本众议院大选,民主党击败自民党而成为执政党。民主党能够取得执政权,坚实的社会基础以及正确的经济政策是它胜利的保障;自民党的崩溃间接地导致民主党得势。这对日本政治必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我国来讲,民主党的崛起更突显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涉及宪政运动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立宪派所写,用来宣传立宪的内视角小说;另一类是小说家旁观品评的外视角小说.从晚清小说提供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立宪思想的传播和立宪的舆论准备,看到当时的普通人对立宪运动的看法,同时可以看到一个主义是否得到群众拥护,不在于其是否符合"历史规律",而在于其是否取得当时人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立宪选择是人类根本性的政治选择,它需要来自政体理论的支持。问题是,政体理论如何支撑立宪选择?针对这一问题,基于麦迪逊与亚里士多德的虚拟对话,我们给出的回答是,政治科学的政体理论为立宪选择提供知识依据、价值引导和操作指南,从知识、价值、操作三个维度支撑了人类的立宪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