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因果报应论是中国佛教伦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把握整个佛教伦理的枢机.从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建构过程、因果报应论本身的伦理价值及其社会伦理功能三个方面阐述其伦理价值,以彰显其丰富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明显而普遍的。长期以来,由于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佛教抱有很深的偏见,认为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有害的。因果报应思想对《金瓶梅词话》同样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诸多方面。总体上来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金瓶梅词话》的影响是积极的。与性描写一样,因果报应思想是《金瓶梅词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正视它,并予以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佛教灵验记到隋唐时期功能发生衍化,本文主要探讨其功能衍化的方向之一--鸣冤功能.其鸣冤功能是由因果报应过度而来,这一功能被后世文学作品所广泛借用,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此类情节的主旨多非宣扬因果报应,而是借灵验记的鸣冤来揭露社会,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4.
因果报应是佛教主要教义之一,它于东汉末年随佛学东渐,登陆中土,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意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观。这种新型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至唐代,在唐人小说中出现了人世、冥间、畜道及天界四种主要的报应模式,影响波及后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佛教基本教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急剧变革的列国时代 ,它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情绪和要求 ,其基本教义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佛教教义从人生多苦观入手 ,寻求人生解脱之道 ,它否定了婆罗门教创世神说 ,但继承了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传统观念。佛教终究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意志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日本平安朝时代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往往笃信因果报应,厌恶现世,憧憬极乐净土。这种思想深深地浸透于文艺作品之中。本文从《源氏物语》出发,探讨作者的宗教思想特别是因果报应学说,弥陀净土信仰对其作品主题形成、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及风习描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分析和揭示了佛教道德思想在蒙古人中传播的过程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不可杀生"故事,受佛教影响,形成了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佛教的"不可杀生"思想在传入人过程中,由于本土重生观念的影响,故接受时显现出艰难及不彻底性特点;同时,其因果报应观混合了本土的"承负说";再者,其叙事呈现出由神奇走向说教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天道观(包括儒家哲学、伦理学、史学)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共同促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性叙事模式或“道德”结构。换言之,儒家的天道观(包括儒家哲学、伦理学、史学)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已内化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整合机制,成为其骨骼、灵魂及习用语言。亦由此形成中国古典小说之特色——劝善惩恶。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东晋时期,佛教兴盛,现实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诗文比较多地容摄功德及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决定了汉地诗文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决定了赞体对佛经中佛、菩萨言行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佛教的传播的范围不很大,决定了容摄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汉地诗文不多。  相似文献   

11.
李瓶儿的性格里原本包含着热情、和顺、善良、柔弱等因素,只是在为自己寻找可意男人的时候,这些因素才处于抑制状态,而暂时代之以它的反面.在情感得到满足后,李瓶儿因慑于因果报应而放弃自我,用恪守佛教伦理的方式来寻求解脱,最终带着精神上的重伤和心理上的负疚以及对因果报应惩罚的恐惧告别了人世.  相似文献   

12.
中古志怪小说中受佛教影响的故事书极多,佛教故事极为丰富。从类型看,主要有因果报应型故事、地狱游行型故事、神异幻术型故事、观音救难型故事等。它们带来了全新的因果观念、地狱世界、异人形象以及救济观念。这些故事,是中印民俗文化交流互汇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略论袾宏     
本文认为,明代佛教继宋代佛教之后,内而诸宗融合、会归净土,外而三教同源、儒释一家;作为“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的株宏,就是这方面的显著代表。本文介绍了他的简历、著述和思想,认为其著作的内容大多是谈论往生、解脱之道以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而思辨性的理论非常贫乏。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支撑佛教慈善的理性包括佛教的"缘起论"、"不二论"、"果报论"和"往生论"、"六度"、戒律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基于缘起理论,旨在体现无我、平等的观念,从而构成了佛教慈善的基本德性,依此支撑佛教以"无缘大悲"为显著特点的慈善行为.佛教主张先"拔苦"后"与乐","拔苦"为悲,"与乐"为慈,构成了菩萨慈悲基本的行为方式,这种慈悲方式基于佛教"不二法门"的世界观,导致其布施行为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无上的清澈、彻底、轻松,无上的宽容、包涵、体谅和信任.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一直是深刻影响并推进社会慈善的一种宗教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佛教从生命的过程性、关系性、一致性解读生命,形成了万物缘起、众生平等、因果报应、清规戒律等丰富的生命伦理内涵。因此,探寻佛教生命伦理在公民道德教育、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因果报应思想是我国古代迷信同佛教思想结合的产物。自汉末佛教传入,特别是自东晋僧人慧远极力弘扬以来,这种思想不仅影响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给小说创作打下不可忽视的烙印。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表现出来的因果报应思想进行一下清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明清艳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是情节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欲的极度张扬到曲终奏雅的"空"之间必不可少的转换环节.将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因果报应观念引入艳情小说,是为了强调艳情小说的劝惩意义,从而为艳情小说在大众文化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正是小说中的"以淫报淫"观念,以及分辨情欲的二元标准,暴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伦理的荒诞之处.男性纵欲的果报由女性承担,已从根本上背离了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观念和因果报应的主旨.明清艳情小说中的这种双重因果观念,是男权中心主义的集中的、直露的表现,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颜受中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的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研究,在延续前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佛教禅宗美学的理论探讨、佛教与文学的审美解读、佛教与艺术的审美观照为中心,进而探讨了不同文化和芙学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洗涤窠臼,不失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