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友》2003,(9)
中秋佳节,并不为我国所独有,世界许多地方有类似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日。坦桑尼亚的中秋节也称为"月圆节"。传说古代坦桑尼亚人在一次激战中失利,在逃亡途中恰遇明月当空,秋风习习,阵地的月下树影颇像很长的阵线,吓得敌军不敢进入,月亮挽救了民族军,因此他们每年都要庆祝"月圆节"。节日之夜,人们围坐在广场上,赏月冥思,缅怀为民  相似文献   

2.
天涯共此时     
伊兜 《新少年》2022,(9):4-7
<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著名诗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诗人看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升起在茫茫的海面上,他想到了远方的朋友,也在看着同样的月亮。提起月亮,人们会最先想到哪个节日?没错,中秋节!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2009,(9):20-23
在北京,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秋节又名“八月节”、“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从它众多的名目,便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中秋节为中国人重大岁时节日之一,祭拜月亮是这一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原始月亮崇拜的流风余韵,是一种原始宗教在人们心理上的遗存。从月亮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心态,转化为中秋节祭拜月亮的文化习俗,从而又赋予月饼以象征团圆的意蕴,与荆楚地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楚人喜秋祀、秋社的民俗特点,为中秋节的形成预置了一个八月节的框架、机制与心理气氛,后来逐渐丰富其文化意蕴,并把一个祈祷丰收与子嗣、庆贺团圆的节日定在八月十五,从而形成中秋节。  相似文献   

5.
秦冉 《社区》2008,(26):28-2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相似文献   

6.
中秋话月饼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0):52-5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183;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相似文献   

7.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日,曾经在文人墨客笔下风靡万千的花朝节,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保留在港澳台地区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中国古人究竟如何过花朝,应值得我们注意。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花朝节发展的成熟期,花朝节亦在这一时期由社会上层传入民间。本文意从有限的文字记载入手,力图使今人一窥花朝节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赖晨 《山西老年》2012,(9):51-51
中秋节在我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对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节日,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到今天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但汉族过中秋节,高山族、侗族等20多个兄弟民族也过中秋节。虽然风俗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充满民俗乐趣,且以追求团圆幸福为宗旨。高山族的背篓会。中秋月圆夜,长吉达安(主持人)和头人组织年轻人在槟榔林里聚会。主持人献祝福词后,头人把红布一晃,小伙子们便爬上槟榔树,每位采30枚槟榔。姑娘们又唱又跳,背着精致的小藤篓四散跑开,小伙子在其后追逐,把槟榔投入姑娘的背篓里,姑娘回头瞧投者,如非意中人,就带着歉意的微笑把槟榔抖落出来,继续唱跳着跑开;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庆典约有上百个,其中政府规定性节日约10个左右。此外,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万灯节等,以及达卡山人的丰收节、伊班族的犀鸟节等。全国性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  相似文献   

10.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节日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1.
月到中秋分外明。阴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许多神话传说。流行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是这一天唐明皇游了月宫。晚唐初期,来到我国的日本旅行家、佛教僧侣圆仁在他入唐九年(公元838——846年),返回日本整理写成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四年八月十五日条》里,记载了唐文宗时期民间对这一节日来历的解释:“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儛,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  相似文献   

12.
祭月亮是武威地区中秋节以核心家庭为单位举行的仪式。通过对祭月亮仪式前制作祭品大月饼、孙猴猴盘、对花月饼、花馍馍以及祭月过程偷孙猴猴盘、剜月、泼散供品的详细描述,解读武威中秋节祭月亮仪式的象征意义,可分为实物象征、行为象征和颜色象征,同时,因民众信仰不同而象征意义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谭扬汉 《源流》2013,(2):60-61
2012年11月27日是农历十月十四日,肇庆市怀集县一些乡村家家户户宰鸡鸭、椿糍粑,邀亲请友吃节庆丰收,有的农家还送糍粑和鸡鸭给亲戚,乡村处处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早在前几天,怀集一些地方也在过"十月十"节、"十月十三"节,形式和寓意与"十月十四"节相同,都是邀请没过这个节日的亲友来家中吃节或"送节",以庆贺晚造丰收。这些传统的"十月节"古已有之,年年传承。如同"十月节"这样的民俗节日,怀集县每个月至少有一个节日,有  相似文献   

14.
详解六月六     
《社区》2008,(17):42-43
“六月六”和“五月端午”以及“中秋节”都是一样重要的民俗节日。你了解多少呢?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  相似文献   

15.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①,冷露无声湿桂花②。今夜月明人尽望③,不知秋思落谁家④。说明把八月十五日当作"中秋节"可能起于唐朝。那时节日的活动仅是赏月,望月,他们仅仅认为"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首唐人小诗优美地表现了家家望月的风情。  相似文献   

16.
作文题目也许沈从文《端午日》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浓郁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是啊,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开始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而且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2、…  相似文献   

17.
百叟 《山西老年》2011,(9):31-31
云南傣族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老阿妈则忙着春糯米,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升空,就点燃冷香,  相似文献   

18.
又是一年中秋节,古往今来,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把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位江苏才子,叫缪文才,在中秋之夜,设宴请好友顾松年赏月吟对。顾松年抬头望月,口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六个"月"字巧妙组合,缪文才始终未能对出。直到这年除夕,缪文才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佳句:"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以年对月,甚为工整。  相似文献   

19.
    
晚上,我拉着爷爷出去看月亮。今天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像个开心的娃娃,咧开大嘴笑着。 月亮高过屋顶,高过桅杆,像刚刚脱下水的冰盘,不染纤尘,洁白无瑕。宽阔的河面上滚动着银白色的月光,像雪浪一样,从天边上涌来,又仿佛是小鱼游出水面,在月光的映衬下“晒鳞”。 一片云,挡住了月亮秀丽的面庞,而月亮却把清辉从云边洒露出来,形成一道美丽的光环,像给云朵镶上了一道闪光的银边。 沐浴在皓洁、温柔似水的月光下,我觉得那样美好,那样恬静。 指导教师 顾杰红月$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张蕾  相似文献   

20.
天上月圆地上半月。一年三百六十天有十二个半月,令人陶醉的当数农历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个半月。无论是过大年正浓的元宵节,还是丰收在握、天高气爽的中秋节,这“雪打灯”和“月光明”构筑了我孩提时代最鲜明的记忆。如果两个半月取其一,忍痛割爱,还是留下明月当空照的八月十五,可赏月中嫦娥与玉兔,山川与河流,可品人间美食之月饼,还有那段听不够的传奇般的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