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稳定,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党的制度,确保政治稳定;必须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保证和促进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构建民族法律体系,使党政机关依法办事,使公民依法参与政治活动,从而保障政治稳定,进而为民族地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指出民族政治心理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极其重要的因素,为了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认识到消极民族政治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和依存的土壤,采取相关的对策,优化民族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我国的边疆地区,与许多国家毗邻。政治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状况对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心理状况,提出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心理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除传统的因素外,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鲜明的转型特点。突破传统惯性逻辑思维的狭隘限制,以社会转型为宏观背景,分析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变量,为全面认识和根治社会稳定问题开辟了独特路径。以西北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整体性、非均衡性、异质性、突变性、模仿性、复杂性等特点为切入口,以经济、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核心元素为价值变量,以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文化建设为根本路径,助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和梳理,以期构建起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联系中,以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论作为切入点,设计出政治要素、政府效能、社会安全、社会紧张、社会脆弱、权威关系等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和把握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加速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和民众的政治参与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矛盾和冲突空前激烈,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应整合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解决各宗教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为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奠定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处于政治发展中的形势为政治稳定带来诸多影响,而其消极成分将对政治稳定带来巨大挑战.为解决此难题,必须构建起具有适应性和回应性的政治稳定机制.政治稳定预警机制、政治功能优化机制、族际政治整合机制和综合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内容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中的有效政治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础,政治心理环境优化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点,指出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正确应对国际环境的影响是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一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尤其是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农民权益、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机制缺失、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密切相关。当前,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和农民素质、创新稳定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它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着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因此,进行民族心理认同研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由于相对偏远落后,受封建残余思想、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及国民素质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其政治文明建设显现出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深入研究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利益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正视社会基础秩序缺失的时代症结,依据现代国家建构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内在的二元关系,从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实情出发,寻求重构社会基础秩序的内在切入点与立足点,找到社会基础秩序当代重构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归宿点,从而实现现代国家建构中社会基础秩序的当代重构,不仅是解决利益博弈语境下社会基础秩序缺失时代症结的方式,而且是现代国家建构得以实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中一个富有特色的部分。在不同的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是全面的国家政权建设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58年至1966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遭受挫折,但也在挫折中艰难地前进;1966年至1976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遭受了全面破坏;1978年至2001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2002年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长期存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差等诸方面问题;造成恶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体制、机制因素。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民族地区妇女教育是甘肃整个教育事业的难点问题,妇女教育的滞后已经影响到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文化中宗教、传统观念和习俗对妇女教育负面影响的表现以及其产生影响的路径,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6.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视域,以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共生互动关系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角度,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背景、范式、内容及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日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迁既带有计划变迁、战时变迁等特点,也颇具近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时代进步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背景之下,旅游地的农村社区无论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社会观念上,都发生了各种变迁。随着旅游开发的纵深发展,这种变迁将会是全方位的、更为深远的转变。村民在旅游开发与发展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仅仅是外界的力量在推动旅游地的社会发展。调动旅游地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有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政治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实质上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化能否被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接受、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是影响我国政治体系在民族地区能否顺利运行的基础性问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认同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发展符合民族地区需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局面,走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道路,建立和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