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由于学术不端行为高频率发生,已经到了不成新闻的程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必须奉行“零容忍”的政策,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净化学术环境、推动学术良性发展。但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零容忍”目前还没有细化的执行方案、实施手段;二是如果曝光一次,“零容忍”一次,估计不仅中国的学术界,甚至社会都要重重的痛一次。  相似文献   

2.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  相似文献   

3.
论科技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应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有所作为,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对于编辑而言,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德"与"能","德"是编辑人员防范和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动力和主观条件,"能"是编辑人员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客观条件和必要条件;二是对于编辑部而言,应健全编辑部内部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审稿制度,建立针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机制;三是科学运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荆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教育部15日举行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教育界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校长等“会诊”学术不端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据2009年3月16日《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5.
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当前比较严重,从法律的角度规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尚无权威和统一的标准,对此,应采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法来厘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同时,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其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主要有侵权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义 在涉及当下教育界和学术界种种不良行为时,一般有"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三种主要称呼.从汉语语义上分析,这三个概念所指相同,但强度不一."学术不端"重于"学术失范","学术腐败"又重于"学术不端".  相似文献   

7.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出台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术打假.那么,这个"学风建设委员会"真有能耐专司学术打假?不免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现象不断滋生蔓延,不仅破坏了我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人员的整体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近年来制定了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和相关处理办法,但是,这些规章或办法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防治效果,学术不端现象仍屡禁不绝.为此,有必要从行政法律的角度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规制,实现学术道德和学术法治的双重规制.  相似文献   

9.
获得一定数量和档次的科研项目,并创造相应的学术成果,既是科研人员晋级、晋职和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也是其提高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的重要台阶.近年来,由于一些科研人员科研诚信缺失,加之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监督效果有限,学术不端行为初露端倪,并呈现不断滋生蔓延的趋势.一些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科研秩序,败坏了科研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声誉,而且还阻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原动力.为此,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设学术欺诈罪,实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立体监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各大媒体旋即刮起了一股关于学术抄袭事件的报道及评论之飓风,社会各界对屡屡曝光的学术抄袭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也呈增温趋势。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作为科研人员研究成果进入社会并取得社会反馈重要渠道的学术期刊应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笔者从学术不端是不是学术期刊版面费惹的祸;学术不端是不是学术期刊阵营分化所致;学术期刊能否承担起遏制学术不端的重任;面对学术不端,学术期刊何去何从等四个方面对学术期刊面对学术不端如何作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期刊界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重新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含义,认为学术不端是学术工作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造假、剽窃以及滥用职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相关法律而应当受到道德谴责、行政处罚或法律惩处的行为。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不端的确认提供了评价依据。并就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评价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存在着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已引起世界关注。认清学术不端的危害,探讨治理学术不端的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不端违背学术道德、败坏学风,影响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学术不端使学术研究失去创新动力、浪费学术资源,违背了法治原则。治理学术不端,学术期刊应当负起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并坚持预防和追罚相结合原则,建立学术信用信息制度,以共同遏制这种行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教师沈履伟2004年申报正高职称的科研成果<求是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明目张胆地全文剽窃他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现已查明篇名、刊号、期号及全文13篇).但莫名其妙的是,作为被剽窃者之一的天津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董志广,居然为沈履伟荒唐地出具了所谓"合作"的"证明",倒打一耙,混淆视听.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在未搞清楚事实、未能认识到沈履伟学术欺诈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情况下,匆忙采信董志广的所谓"证据",下达了一纸荒唐的判决书(西民二初字第2352号).在教育部积极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的大背景下,这一背道而驰的事件客观上怂恿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整个学术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的神圣职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不端行为是涉及学术领域的,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其在学术期刊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之所以大量存在,既有社会以及个人原因,也有缺乏有效惩戒措施的因素,更有学术期刊自身的问题。学术期刊必须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把好学术关,当好守门人;加强自律,坚守职业道德;培养学术素质,提高鉴别力;树立责任意识,当好监查人;开放办刊,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齐洲 《云梦学刊》2006,27(1):9-11
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传统中国与西方世界对于学术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传统以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目前的学术界出现了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规范建设以及整肃学术外部环境是学术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学术界》2012,(12):129-133,286
随着学术论文的海量增加、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加剧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初审的把关者,还是终审后上稿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睛"。但它只能对"复制粘贴"这种简单抄袭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要甄别更隐蔽的、没有创造性意义的抄袭还需要提升编辑的业务素质,另外,它存在对表格、公式等无法查询,检测不同格式的文章结果有差异等缺陷。因此,建议编辑人员不要简单以检测数据来判定稿件抄袭与否,不要完全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需要在不同时段对文章进行多次查询,通过理性使用,使该系统成为防止和打击学术不端的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日前,全国109名教授联名发表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大学、地方社会科学院诸位领导的公开信--<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呼吁抵制学术腐败、谴责"本校保护主义"、建议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包括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贺卫方、张维迎,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徐友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等.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语言学会是一个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社科界先进学会的严肃的学术团体,其成员包括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语言学家,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科研项目,多人多次获国家和市政府奖励和表彰,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数十人.为了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号召,维护学术规范,加强学术批评,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常务理事会决议,本会秘书处在学术批评网上揭发批评了天津外国语学院沈履伟的剽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语言学会是多年的天津市优秀学会,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团体.维护学术规范,加强学术批评,反对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我们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号召,重拳打假.根据常务理事会决议,本会秘书处在学术批评网上揭发了<求是集>剽窃的事实,戳到了沈履伟的痛处,于是状告本会侵犯其"名誉权",而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竟然认定<求是集>13篇文章不是剽窃,而都是"合作"作品,认定指控成立,判本会败诉.这令人十分震惊.本会不服,已依法提起上诉.  相似文献   

20.
腐败定罪“零容忍”之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定罪的“零容忍”是现阶段回应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一种代表性思考方向.形式上,定罪的“零容忍”细密了法网,大有一网打尽之势,也契合了大多数人的反腐败期待.然而,如果严格执法的基础匮乏,则“零容忍”的论证逻辑无论多么严密,在实践中终将成为过犹不及的一句空话.对腐败的“零容忍”并不等于定罪上也要一律“零容忍”,“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也不等于腐败行为都一律定罪.现阶段腐败行为的构罪模式固然有修正的必要,但当下的中国国情,无论是立法的设罪模式,还是具体的司法实践,乃至社会的文化根基,都无法支持腐败定罪“零容忍”之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