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为促进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边民生活水平,国家民委于2000年发起"兴边富民"行动,在经历试点建设、发展完善与全面铺开三个阶段至今20年内,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成效如何,改革创新点何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内蒙古沿边49个旗县的经济社会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旗县"兴边富民"行动取得的成效.结果 表明:兴边富民行动提升了沿边旗县经济,20年内人均GDP增长93.98%;而就业受行动推动较慢,但由于改善初始不利条件使其提升效果明显,20年内就业人口提升8.71%.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应在筑牢中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基础上,加大边境旗县改革创新力度,改善边民生产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材料,回顾了西藏洛扎地区民主改革之前和改革开放以来与不丹的边境贸易状况,认为边境小额贸易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且对增加边民收入、满足生活所需都有积极的意义,对西藏腹心地区经济也产生辐射效应。当前,受非法越境等事件影响,边境小额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性约束。鉴于中不(丹)关系整体趋好,以及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文章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洛扎地区的边境小额贸易,并提出了包括开辟自由交易区域、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信息金融服务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深受边境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欢迎。经过几年实践,我省在推进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616"工程,就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地区10个县(市)实施对口支援,每个县(市)由1名省委或省政府领导率领省直6个单位(4个省直部门、1个大中型企业、1所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每年至少为对口支援县(市)办6件实事。在民族族地区实施"616"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更是湖北省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温暖工程,旨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5.
云南边境一线的跨境民族地区是一个国家内较为特殊的民族区域,其战略地位及文化示范效应非常重要,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及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稳定,所以,加强边境一线各跨境民族地区各级学校的建设、双语教育、队伍建设及加强教育内容的选择,成为了维护边境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秀兰 《民族学刊》2015,6(3):53-58,116-11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国外公认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由单纯追求数量型经济增长到质量型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模式。只是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很大,西部民族地区疆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自然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党和国家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采取一系列措拖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便是新时期我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制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平均每年以8.7%的比例递增,其他各项事业也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但是,与东南沿海和内地的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差距仍很明显,甚至有所扩大.对此,不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颇感忧虑,迫切要求加快发展,而且党和国家也极其重视,为尽快缩小这种差距创造条件,如何看待这种现实的差距,已成为当前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历史形成的差距是造成现实差距的基础,逐步消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在本世纪最后十年的冲刺中,所碰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西部民族地区将以何种"身份",携带怎样的"礼物"迈入二十一世纪.从现在到本世纪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很多,审时度势,捕捉时机,大胆开拓,可望获得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又必将承受着一直延伸至下世纪上半叶的东西部差距拉大的严峻形势.西部民族地区今后带有根本性的长期任务就是借助外部冲力,谋求自身最大发展,缩小与全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使差距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民族的努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促使我们反思传统发展观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为民族地区打破传统发展观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指导.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在西部开发中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20.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