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法经济理性观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在理论的逻辑起点——理性上持有共同的立场。芝加哥法经济学推崇完全理性和工具理性,并用之对法律规则下行为人的行为选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分析。但是,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观并非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复制品”。芝加哥法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理性观进行了修正,即在坚持工具理性的基础上,修改理性人假设的完全理性下的一些不适合现实的辅助性前提假定,以期增强其理论对法律规则下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吸烟成瘾现象向来为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传统的经济学假定。本文在对以往的成瘾性行为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行为人的有限理性为理论前提,提出新的经济模型,试图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吸烟成瘾现象。  相似文献   

3.
企业网络研究的经济学前提假定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本质特征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主体生产活动的效率有影响。而要对此进行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中关于个人和企业的基本前提假定是不适合的。本文指出网络研究可行的前提假定应该是个人的认知和企业的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4.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被公认为经济学中最著名的方法论杰作。其核心论点可概括为:(1)检验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方法是将理论的预测与经验相比较;(2)理论越有意义其假定就越不现实。本文称之为两个"F—命题"。此二命题所蕴含的基本哲学问题有:其一是经济学假定的方法论问题,它包括两个子问题:假定的现实性和假定的思想实验方法;其二是经济学假说的认识论问题,它也包括两个子问题:假说的适用域和假说的检验。上述四个问题又可归结为"四个逻辑跨越的可能性问题"。通过对此四个逻辑跨越的考察,可凸显"F—命题"的经济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精髓。  相似文献   

5.
引言现代经济理论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历史进步可以识别为两类:一类属于归纳逻辑的累积性经验进步,一类属于演绎逻辑的系统性认识进步。第一类进步的原因不言自明,古典学者不可能经历现代社会及其相应的经济问题;而关于第二类进步的原因,国内外的学术界就都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作为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古典经济学同现代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分歧。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经济学范式与范式转换的观点为解释这种分歧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思路。这个思路的基础假定有以下几条:(1)经济学知识的思想长河由经济学范式和经济学范式的…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基本假定的含义和作用 任何一种理论经济学都有自己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也有自己的演绎过程和推理逻辑,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尚有争论,但这一基本看法却是一致的。 经济学的所谓基本假定是指经济生活过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无须证明的基本事实,经济学家将其抽象概括出来,以为经济分析之基础。因此,它同自然科学中的公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许成安 《江汉论坛》2003,1(7):49-51
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人们对劳动价值论及其假定前提进行思考.理论的假设前提与理论观点本身是存在差异的,前提是保证理论观点成立的条件.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而且,价值理论的存在前提条件和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门科学,从学理角度看,经济学必须是一个从若干基本的分析假定出发,按照一定逻辑规则进行分析、论证、演绎的理论体系;其次,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必须是对现实社会经济运行及其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作为理论逻辑体系,经济学是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现象的科学抽象,因此它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它对客观经济现象的解释及预测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是其科学性的证明。从这一角度看,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危机问题,近年来逐渐为我国经济学界所重视,成为热点,但是,它实际上早已存在。可以说,它的显露,在我国,至少是20年…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经济哲学研究出现了六个转向:一是学科定位转向,经济哲学的经济学属性重新被强调;二是假定认知转向,对经济学逻辑预设及其有效性的研究空前深入;三是经济学认识论研究的知识论转向,高度关注经济学知识的限度和适用边界;四是方法论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当代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期待走出传统科学哲学的迷障;五是本体论转向,经济学本体论研究开始兴起;六是价值论转向,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上述六个转向,折射出当代经济哲学正在发生研究范式的整体转换,逐步呈现出一幅新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10.
科尔内的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方法,是与其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证性描述和分析相联系的。西方经济学界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就应当运用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或二者相结合,长期以来存在着相持不下的争论。科尔内认为,经济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证科学,而一般均衡理论或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以一套假定为基训的逻辑推演。一般均衡理论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研究表层的经济运行规律,而或者假定各个市场供求普遍相等,  相似文献   

11.
广义循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跃进 《东岳论丛》2005,26(2):84-86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更是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 ,广义循环经济学研究聚焦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对把握社会文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先在性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的生态经济 ,这是对传统忽略自然生态系统的先在性、遵循线性因果规律的工业经济的根本超越 ,因而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广义循环经济学对传统工业经济的理论基础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经济人假定、效用最大化等理论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对经济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桂龙 《学术月刊》2012,(12):83-89
经济活动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判断其效应,资本流动效应则在麦克道格尔模型中得到解释和衡量。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资本流动的一种特殊经济活动方式,其收入分配效应的福利判断,可以建立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的社会福利变化,通过柏格森—萨缪尔森方程的变化,在两人两商品的简化模型中,用国际直接投资变量加入前后的差值加以确定。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的计量模型测定提供了基础,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测定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所引起的社会福利变化。但就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演变来看,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及函数测算,在前提假定及逻辑演变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效用的主观性、外部性产生的福利变化、帕累托最优判断的冲突性问题以及社会福利的合成谬误。因此,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运用和实际测算应关注前提假定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约束。  相似文献   

13.
马志辉  苏禾 《理论界》2003,(2):63-64
经济学分析中的基本前提假定,即人的行为机制问题是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作出简要的分析和批判,并创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假定--"主体劳动人",将"劳动人"、"主体性"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定.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仅在于它把个人、企业、政府等都作为经济主体,而且在于它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研究作出了一些基本理论假定,从而使得对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可以给出较为明确、一致的解释.诸多经济学大师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对人类经济行为研究的假定,从而取得对现代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与突破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社会学研究路径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交融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尝试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就各自的研究路径进行比较,对于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将是很有裨益的。所谓研究路径就是研究的路线、程序,即研究展开的思路。具体指的是从一个基本假定出发去构建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包括基本假定、理论化模式与研究方法以及政策应用三个方面。其中基本假定是最为根本的、核心的方面,其他方面都是以它为基础的。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展开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路径之间比较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由于在基本假定方面的不同导致了理论化模式与研究方法以及政策应用方面的不同。经济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路径方面的不同,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在经济学中的非现实而“干净的模型”,而在社会学中现实而“肮脏的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经济学一直视经济系统为一相对孤立的系统,充其量只是关注社会因素对经济过程的影响,而忽视了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环境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经济学对自然环境的漠视,开始把长期被经济学拒之门外的自然环境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但是.囿于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仍然没有纳入自然环境因素,割裂了经济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致使在以往的经济研究中存在着下列问题:把自然环境排斥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不能正确评价环境资源;无视环境资源所有权的特殊性;忽视环境资源再生产规律;对环境外部性认识不足;传统的国民收入指标体系不能反映生态效益的变动;经济学的基本规范──经济人假定的局限性;怕累托最佳发展不等于可持续发展等等。只有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新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才能使经济学某些方面的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探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逻辑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它独立的学术价值。但理论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从哪里开始?我们以往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开始,是从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开始。然而这种对起点的认识曾使我们产生严重的理论误解。误解之一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人的能动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之间的内在冲突构成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对立,并且导致了葛兰西时代革命实践中宿命论与机会主义的对立。本文通过讨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立足于葛兰西对必然性的独特理解,试图以葛兰西的视角来审视"改变世界如何可能"的问题。葛兰西通过对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假定……"逻辑的重新解读阐发出一种保持了偶然性维度的必然性,从而给予改变世界以现实的可能性。葛兰西的必然性符合人构造历史的行为的特殊性,即历史的必然性由人的行动所诠释,而人的行动仅仅是一种趋向,其中充满了可变因素。但在行动过程中,这些可变因素"被假定"为必然性的构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正是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恢复这种必然性的"假定"的前提而同时保持了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理论的研究领域中,新古典经济学长期占主导地位,企业被假定为在市场和技术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实体,因而成为所谓的“黑箱”。对作为企业组织高级和复杂形态的企业集团,经济学长期仅从垄断组织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出发作出解释,缺乏深入的分析。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以科斯理论为基础,人们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开始了对企业的性质及内部组织的研究,形成了建立在产权经济学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理论。一、企业集团内部协调方式及交易成本分析企业集团内部存在市场协调与行政协调两种方式,它是这两种协调方式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起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哈奇森(Terence W、Huttchison)于1938年发表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定》一书。该书为反对传统经济学的演绎主义方法论、特别是反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的各种“先验论”方法,首次将科学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引进到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