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叙述在探讨如何振兴东北经济问题上,一些学者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应当对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部分东北文化加以改造的观点,从研究视角上看,这些研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传统的文化与经济之关系的平面性视角中展开探讨.本文立足于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的最新理论进展,主张以"嵌入性"视角深化已有平面性视角之研究的不足,并立基于"嵌入性"视角,提出在振兴东北经济过程中进行区域文化改造应当把握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动漫创作过程中,动漫编剧承担着解决"大众丰厚观影体验"和"动画编剧创作相对趋于固定模式"之间矛盾的重要角色。该论文以《战国鬼才传》为例,通过归纳日本动漫编剧技巧发展的三个方向:故事本体的深度发展,讲故事的方法多样变化,提升观众在动画观影审美过程中的附加体验,为中国动漫编剧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对动画影视行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但观众对国产动画观影体验的满意度不高,优秀作品不多,整体创作水平不乐观。针对这一现象,从动画影视的艺术与功能两个特征出发分别论述了调动观众视觉心理"审美认知"、"情感体验"的方法,建议动画影视创作者要以观众为根本,在作品创作中要了解观众群体对象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要尊重观众,用体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去感染观众,以展现贴近现实生活的想象力让观众信服、以提高表现形式与题材的创新度去吸引观众,从而来激发调动观众的观影视觉心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证明档期通过"营销"这一间接因素对电影票房产生正向拉动作用,文章继而对不同身份观影人群的观影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档期变化与观众电影消费偏好之间呈现的一般性规律。通过对档期与票房以及档期与观众观影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中国电影市场中档期作用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档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中美电影新政"等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最新动态,提出合理发挥档期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窥视心理源于人们内心主动窥探他人生活隐私的原始欲望。将窥视心理运用到悬疑类、恐怖类或惊悚类等电影海报的设计中,通过景别、构图等编排在画面中营造神秘诡异的氛围,引起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无限遐想从而调动受众的观影积极性。通过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满足他们对他人隐私进行消费的心理欲望及窥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笔者首先对人们的窥视心理进行分析,其次探究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列举窥视角度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从窥视到被窥视以及上帝视角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析,最终总结窥视视角的心理认同机制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报道不仅涉及报道什么,还存在一个报道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报道视角,所产生的报道效果不同.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明显缺陷就是报道视角单一.要想使经济新闻报道真正"活"起来,建构经济新闻报道的多元视角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从政治视角、经济学视角、人文视角、社会视角以及受众需求视角等多角度进行报道,对于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认知主体对社会现实的表征形式.因时空有别,立场不一,言说者/作者建构的语言,往往是视角化的语言.视角不同,生成的意义迥异.以"辞里"与"辞面"相异而构建的反讽是视角和视角化策略的表征.研究表明:时空视角、感知视角、观念视角、移情视角和互文视角为探讨反讽的建构和识解提供了社会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8.
叙事视角的多样化选择是现代小说确立其独立品质的标志之一,把叙事视角作为有意味的叙事策略,可以总结出傻子视角、儿童视角、死人视角和非人类视角这四种独特的叙事视角,这四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具有不同的魅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值"中国电影新力量"初成之际,作为"新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生代观众群体对这股发展大潮是不可或缺的。新生代观众以80、90后为主,这一代是娱乐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一代。当下中国电影为让新生代观众能够透过影像移情入梦,便依据新生代观众独有的新特性,在复制真实、隐藏真实和制造仿像三个阶段中,充分运用各种艺术与技术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观影心理诉求,以保证电影票房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但基于他们对乡土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的差异,而使其小说呈现出解构与建构的不同视角。鲁迅以"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眼光注视世界,缅怀边民往事,编织着理想的花环;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与人性的被泯灭,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演绎着鲜活的人性。两者的视角都有局限性,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使它们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娱乐的背后——中国电影接受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否准确认知和把握接受心理,对电影的创作、生产与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下,接受心理往往被人们简单化为单纯的娱乐追求,因而时常造成电影创作和接受之间的错位。实际上,受众对电影的接受,取决于受众的深层心理需要和基本接受习惯,当今,人们主导性的心理需求则是归属需要和认知需要,认知到这一点,是中国电影获得良好传播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 ,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 ,从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及受众的心理效应来对受众心理进行整体把握 ,积极争取主动 ,进行前馈式的受众研究 ,这样会更能有效地把握受众心理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 ,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 ,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又是影片翻译中的重中之重。着重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 ,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商业娱乐电影已经明显表现出媒体文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电影文本内蕴上的故事消费,电影形式表征上的符号消费,电影受众指涉上的消费与沉醉,以及意义、快感与文化认同上的倾向性与完形。商业娱乐电影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受众培育与引导、塑造,并非以暂时性的受众需要的满足为终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所引起的网络争论入手,采用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剧情细节处分析,力求基于此片探讨一个电影发展的现状。那就是电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传播广泛、易于接受的特点,在其娱乐大众的作用之外,我们更应意识到它巨大的教育功用与认知功用。同时,随着受众群体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电影中关于价值导向传达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甚至构成了电影主创人员与观众群体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7.
叙述层变换和人物视角在时空中的运动是人物充当形式叙述者的典型叙述形式。涉及同故事和异故事时 ,讲故事的人物和被讲述的人物的视角关系往往导致叙述者符号操作行为的复杂化。对叙事现象中的视角关系的精确刻画有利于文本的意义分析。  相似文献   

18.
韩国恐怖题材电影以其贴近生活的真实,洞察人性的弱点,以及独特的风格和内容,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赏和审美心理感受,使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暴力美学在电影中不仅局限于纯暴力,更多的是用暴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给电影观众提供一种假想的心理满足。并起到传播和引导积极正面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