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晓君  齐朝顺  杨勃 《管理科学》2017,30(4):111-123
 东道国政策风险是影响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主要从制度理论的合法性视角出发,认为跨国企业应该采取制度同构的方式获取合法性,即选择合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该视角认为政策风险是跨国企业只能被动适应而不能主动利用的外生因素,忽视了拥有能动性的跨国企业在管理政策风险方面扮演的是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基于制度理论的能动性视角并且结合企业资源基础观,探讨政策风险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以2003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投资新建的海外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2.0软件和Logit回归分析,系统分析政策风险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中国跨国企业母公司的所有权性质、国际化经验和组织冗余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跨国企业拥有采取制度创业的方式获取合法性的政治能力,因此,政策风险对中国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具有正向影响,即中国跨国企业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国际化经验提高了中国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东道国的可能性;组织冗余降低了中国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东道国的可能性。        通过引入制度理论的能动性视角,研究结果拓展了关于东道国政府的政策风险影响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从企业资源基础观出发,考察二者关系成立的情景条件,扩展了理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资产扩大与资产利用动机的结合,丰富了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理论。相关研究结论对于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在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时采取制度同构还是制度创业的方式获取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资源匮乏和国际化能力不足的情境下,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获取和利用全球战略资源以实现能力跃迁,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此过程中,海外子公司承担了重要职能,如何协调母子间关系以促进子公司生存与发展是企业跨国管理面临的关键挑战。作为企业内外部资源流动与能力建构的重要实践基础,母子公司结构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探索,且存在不同视角下的冲突结论。本文引入松散耦合理论,尝试为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管理战略提供结构视角的解决方案。基于258家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的587家海外子公司数据,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动机、能力、机会角度探讨了母公司国际化程度、子公司投资动机以及东道国技术资源禀赋和制度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母子公司结构选择的共同作用机制,为不同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情境下,企业海外子公司管理结构的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小节  谭晓霞  曾华 《管理科学》2018,31(4):120-134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决策。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制度因素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但大多集中在对东道国制度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考虑母国区域制度环境的复杂性,且缺乏相应的实证检验。         在此背景下,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母国区域制度质量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机理。以规制差异和文化差异为调节变量,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构建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2015年进行海外市场投资的210家中国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呈正相关关系,即所处的母国区域制度质量越好,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②母国与东道国间的规制差异和文化差异负向调节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正向关系;③社会资本对母国区域制度质量与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民营企业获得的社会资本越多,对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采用独资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研究结果展现了中国市场分割情景下民营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独特性,拓展了国际商务领域对新兴国家制度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制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管理实践中,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所在的区域制度环境,同时也要善于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以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组织合法性是制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影响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将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将海外子公司合法性划分为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分析海外子公司社会资本对其合法性的影响机理,进而揭示制度落差在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社会资本与其合法性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以期拓展组织合法性理论,并为越来越多进行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走出去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想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分一杯羹。然而因为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时间不长,企业的管理者们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跨国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对一个跨国企业而言,想要在一个文化与管理理念都与之迥异的东道国上平稳有效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成熟的招聘条件以及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在跨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协调企业经营战略,优化人才的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管理的困惑 目前,跨国经营日渐成为众多企业生存发展的选择.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经营一个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多种文化模式时常发生碰撞,这种冲突的激烈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几乎所有的跨国企业在从事跨国、跨地区经营活动时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跨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企业国际化中人力资源实践如何影响绩效,既是一个国际企业管理问题,更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中心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国际化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而成功的跨国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选择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更好地支撑其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本文以100家在华跨国企业为研究样本,在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SIHRM)的框架下,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问题,构建层级回归模型,通过实证检验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不仅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整合程度有关,而且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该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组织绩效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跨国企业万向集团1994~2015年在美国的纵向案例研究,打开了后发跨国企业在发达国家获取并维持合法性以克服来源国劣势的过程黑箱。本研究分析了关键海外子公司合法性战略选择的动态演化,并着重探讨了各阶段合法性战略选择的情境条件、集团内部的结构模式以及克服来源国劣势的作用机制。本文发现,在后发情境下海外子公司将反应型和前摄型两类合法性战略在不同阶段进行动态切换能有效地获取并维持在东道国的合法性,同时焦点企业针对合法性战略选择与总部和其他子公司形成不同的耦合结构模式,在演化过程中战略选择和结构模式分别通过直接获取机制和间接维持机制克服来源国劣势。本研究基于后发跨国企业情境,通过探索合法性战略的演化为合法性理论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探讨了当前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面临的困境。其次,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阐述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辉 《管理评论》2009,21(3):10-18,9
不同类型的制度导向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及其调整速度呈现时空性差异。以我国1997~2006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破产法适用范围、各地区的法制建设、股市发展程度等制度层面的因素显著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有着较快的调整速度,相对负债不足的企业也比负债过度的企业进行着较快的资本结构调整,企业在调整其资本结构时存在一定的市场时机行为;宏观经济环境不仅直接影响资本结构选择,还使得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原本影响发生扭曲。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最优控制权安排的规范性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张维迎(1995)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的最优控制权安排模型。与张的结论相同,企业最优控制权安排取决于企业成员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监督的效力。现代企业中,企业成员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而监督的效力又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特质。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让拥有人力资本的董事会或经理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是较优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金融资本、关系资本和先前经验这三类重要的创业资源对创意产业新企业生存能力的影响,比较了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对新企业生存能力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创业者拥有的有形资本对创意产业新企业的生存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新企业成立的初期,避免新企业创立初期现金流局限可能造成的关键员工信心丧失和人员流失,才能保证附着于其上的关系资本和先前经验等无形资本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文莉 《管理学报》2012,(7):1046-1051
考察了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之间的关系,以此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违规举债炒股行为。研究发现: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负债水平正相关,即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收益情况举债进行证券投资决策,这种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政府的监管政策效果不明显。研究结果证实了上市公司存在违规举债炒股行为,检验了政策效果并明确了监管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上市带来的财富效应高于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增值效应,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高,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现阶段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创新型企业后期进入。本文首先用描述性统计揭示了中国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其次,阐述了中国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对企业创新选择效应和增值效应的影响机理;最后,以创业板2009-2014年上市企业为例,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验证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对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进入创新型企业前,对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选择效应,但对专利申请量的选择效应不显著;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进入后,对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的增值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转型升级阵痛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唯有基于人力资本"视线"实施差异化战略、推进激进式创新,才能变革成功,进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天津市各大工业园区1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逆驱战略转型的人力资本"视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战略层面的"视线"有一个:外部环境竞争性、差异化战略、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资源层面"视线"有两个:差异化战略、HRM系统、人力资本、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差异化战略、HRM系统、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这三条"视线"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指明了战略转型、创新变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田立法 《中国管理科学》2014,22(12):109-117
破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基于16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间的复杂性机理。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企业绩效的正向直接效应显著,影响二者关系的外生变量是创新战略非高管价值观;人力资本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但以组织氛围为控制变量时中介效应有了显著提高;"组织氛围调节下的人力资本中介作用模型"很好地刻画人力资本发挥中介效应的机理。研究结果强化了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关系机理的认知,同时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管理员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develops a statistical procedure for predicting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motor carrier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and results of two government safety enforcement programs. One program is an audit of management safety practices, and the other is a program to inspect drivers and vehicles at the roadside for compliance with safety regulations.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provide safety regulators with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most dangerous firms and provide a priority list of firms against which educational and enforcement actions should be initiate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use such an approach rather than directly observing accident rates because the most dangerous firms are generally small and, despite relatively high accident rates, accidents remain rare events. The technique uses negative-binomial regression procedures on a dataset of 20,000 firms. The definition of poor performance in roadside inspection is based on both the rate of inspections per fleet mile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violations found during an inspection. This choice was made because selection for inspection has both a random and nonrandom componen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both of the government's safety programs help identify the most dangerous firms. The 2.5% of firms that do poorly in both programs have an average accident rate twice that of the mean for all other firms.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distributing profits on the basis of seniority in professional firms has come under attack because of its poor incentive properties. Using data on large law fir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new forms of profit-sharing based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whether thes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ore systematic control of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staff and more ‘business-like’ methods of managing, as has been argued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uggest profit-sharing innovations are limited in scope and only loosely associated with wider changes in partnership management. Explanations for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haring are developed from the data and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accounts present an over-rational model of change in which too much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incentives to achieve performance. Profit-sharing policies are driven by concerns to sustain cooperation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about the appropriate way to distribute rewards.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1980s, many diversified firms reduced their diversification by refocusing on their core businesses. This research note trie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ed the companies that refocused from those that did not. It is found that relative to their industry counterparts, the refocusing fir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diversification and poor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a firm was more likely to refocus if its core industry was ‘attractive’.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新常态下,"减税降负"以激发企业活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僵尸企业角度探讨中国企业税负的扭曲和结构性问题。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显著提高了正常企业(即非僵尸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率。全省份僵尸企业资产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平均提高0.263%,具有统计和经济显著性。财政压力越大的省份,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实际所税税率的影响也越大。上述结果在不同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工具变量回归中保持稳健。僵尸企业的影响具有跨行业效应,正常企业所在行业内僵尸企业越少,受其他行业僵尸企业的影响越大。企业规模越大,实际所得税税率增加越多。"鞭打快牛",造成资源错配。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既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可以降低正常企业的税负,一石二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