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检测血小板及糖化血红蛋白参数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临床纳入100例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微血管病变组(42例)和微血管正常组(58例),另纳入同期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参数分析。结果三组患者PCT水平无差异,P0.05;微血管病变组HBA1C、PDW、MPV水平与微血管正常组相比有差异,P0.05;微血管病变组HBA1C、PLT、PDW、MPV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微血管正常组仅Hb A1C、PLT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多参数联合检测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对微血管病变的判断,对临床检测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CRP、PAI-1、t-PA、Fbg水平的变化,探讨这些指标的变化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和特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驸双抗体夹心法和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单纯糖尿病组6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组74例和正常对照组46例血浆CRP、PAI-t、t-PA和Fbg浓度.结果2型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CRP、PAl-1、Fb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CRP、PAt-1、Fbg水平又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P<0.01),t-PA水平在各组问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炎症指标--CRP和反映纤溶活性降低的PAl-1以及血栓前体物质--Fbg等水平的升高,均与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血栓形成有关,降低CRP、PAI-1水平或活性可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胆红素对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肝癌患者31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45例,以标准游离胆红素液酿成各种血细胞数相同但具有不同胆红素梯度的黄疸全血,在不同时间检测血小板数。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结论胆红素干扰血小板计数,黄疸患者检测全血常规时,应在采血后尽快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GRGDSP/7E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用酶谱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MP-2,MMP-9活性和mRNA表达。待细胞融合成单层后,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静息期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及interleukin-1β(IL-1β),共同培养60min后,洗去血小板,内皮细胞继续培养6h。上清液及细胞分别用于酶谱法检测MMP-2和MMP-9活性,以及RT-PCR分析mRNA表达。结果内皮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酶谱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未活化的血小板轻微诱导MMP-2和MMP-9分泌,而活化状态的血小板能显著诱导这二者的分泌,与IL-1β的作用相当;而且还可以见到62kDaMMP-2活化形式。加入阻断剂GRGDSP以及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7E3)作用后检测发现,MMP-2和MMP-9分泌减少。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的内皮细胞表面表达uPAR和MT1-MMP以及上清液中MMP-2的mR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而静息状态的血小板作用不显著。加入GRGDSP或7E3后,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①活化状态的血小板与IL-1β的作用相当,能显著诱导MMP-2和MMP-9分泌;能明显增高内皮细胞(EC)-uPAR和MT1-MMP及上清液中MMP-2mRNA的表达;②GPⅡb/Ⅲa阻断剂可能抑制血小板在不稳定斑块部位聚集、粘附等一系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血流变学与下肢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256例老年糖尿病与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均空腹测定血糖,血脂和血流变学及彩超下肢动脉检查。结果①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TC,TG,VLDL,Apob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②血流变学改变,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1)。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超声显示动脉血管壁回声欠均匀,内中膜增厚,可有多支血管斑块形成及不同程度狭窄。结论脂代谢和血流变异常可能是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基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糖尿病患者早期主要病变之一,下肢动脉超声检查能及早准确的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为治疗、预防和保健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PAD)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分析临床因素及生化指标与下肢病变动脉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与病程、2h-PG、TC、LDL、GHbA1c、UAER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是在高血糖基础上与多种因素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下肢动脉病变,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治疗组60例,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1 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同时应用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应用4周;对照组60例,单用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应用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提高,且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改善,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可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粘度,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以及血小板P-选择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32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与老年冠心病的稳定性、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在SAP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与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之间无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PCI、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现在抗血小板药物多种,虽然抗血栓作用较为理想,但均有一些副作用而影响患者坚持服药,即达不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强化抗栓治疗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3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两组,单号入院为观察组,共47例,双号入院为对照组,共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7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标志物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多,P 0. 05;血小板计数组间差别不大,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n T,CRP,CK-MB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的轻度出血、重度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强化抗栓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高龄患者,能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更好地控制炎性标志物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抗血小板作用更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E-VIVID7、PHILIP-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2例糖尿病患者与32例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以足部感染、溃烂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消渴病并发"脉痹、脱疽、筋疽"病等范畴,其主要是糖尿病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异常、血小板粘附性及聚集性增强、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原因所致,循环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之足部受压创伤感染而引发的.我国古代医书<卫生宝鉴>曾经记载消渴病人可以"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临床是以下肢体末端疼痛、炎症、溃疡、坏疽为临床特征.我院于1999年12月-2004年3月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疗法本病108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罗兴中 《老友》2014,(1):59-59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目前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3%~5%。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之势,约占糖尿病患者的30%~6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据统计,患糖尿病5~9年,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大约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据资料报告,目前在欧美其发病约占人口的1、5%-2%,在我国约有1%的人群患糖尿病。糖尿病在临床可分为两型,Ⅰ型多见于青少年,其主要表现有口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而Ⅱ型糖尿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多见于体型肥胖者,是以心、脑、肾微血管病变及易感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性肾病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襞微循环指标和血液流变指标在高血压病的微血管病变研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了91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4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组的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积分及总积分、血液流变指标中全血高切粘度(200S-1)、全血低切粘度(2S-1),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R)和红细胞变指数(TK)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甲襞微循环检查与血液流变学检测对监控高血压病程进展,筛选药物及预防高血压慢性并症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内蒙古包钢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92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专业眼科医师完成眼底检查并登记报告结果。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ackground diabetic retinopathy,BDR)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CON)。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ELISA)分别检测各组血RBP4和Cys 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组中RBP4和Cys 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BP4和Cys C在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升高,可以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饮食结构遗传倾向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有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全血葡萄糖测定,其他成员进行糖耐量试验,以家为单位对生活习惯问卷调查。结论遗传倾向是糖尿病发病的基础,饮食习惯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14,(1)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失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糖尿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血管疾病,长期的高血糖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决定因素。此外,高血压、高血脂也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指的是身体中动脉管壁内有大量脂质沉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的一种病变。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脂增高、动脉内压力增高、动脉壁本身运动失调所引起。具体说来,过多食入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类、酒类食物,高血压、肝炎、肾病。糖尿病、吸烟、年老都是本病发生的原因。本病在临床上主要以受累器官不同程度的缺血为主要表现。如冠状动  相似文献   

20.
人老体衰,免疫力差,老年人最容易患病,特别是在夜间,须防6种病:防脑梗塞夜间睡眠时心率较慢,血流迟缓,加之老年人血液黏稠,血管内壁粗糙,血小板极易积聚,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而发病。因此,要适量服用能抑制血小板积聚和降低血黏稠度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血脂药等,睡前不宜限制饮水,以免血液更加黏稠。防痛风老年痛风患者常在夜间突发单个关节疼痛和红肿,这是因夜间尿少,尿酸不能随尿排出,血内尿酸浓度增高,刺激末梢神经所致。因此,要避免吃动物内脏、鱼卵等高嘌呤食物;坚持用降尿药,如丙磺舒、别嘌呤醇等;多饮水,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