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移民小说《美国情人》是一部书写自我及其自我实现的小说。它紧紧围绕现代移民迁徙的现代性内在动因,书写了新移民全新的价值追求。该小说对于新移民文学叙事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描述了当代新移民之所以"新"的内在精神底蕴和人类探险性品质,把移民书写从简单写实的经历及其历史反省书写转换到其心灵史和哲学的高度挖掘上,从而推进了新移民文学思想内涵的深入;二是展现了以家庭支离破碎、女权盛行、性自由、大众物欲膨胀和孤独的人群为特征的后现代语境——离散社会下一代女性新移民复杂的自我实现、心理追寻及其走向全球化的历程,从而使新移民文学审美内涵获得了提升;三是该小说的电影叙事模式的创造及其叙事意象(影像)的创设,既为新移民叙事传达知性化的深刻思想探索了全新路径,又为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刻提示。由《美国情人》可以充分了解新移民文学发展的独特动向和美学向度。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异国形象",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文作家在书写"异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视角。陈河作为海外华文作家的优秀代表,其小说《沙捞越战事》站在"他者"的角度,以历史记忆的独特方式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全新阐释,对投射中国新一代移民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人在纽约》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新移民文学早期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凭借“群选经典”效应建立了新移民文学与当代文坛、国内读者、文化市场之间的共生关系。因为市场化的操作手法,两部作品给新移民文学的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原罪”),同时,在写作上,它们也开启了新移民文学自叙传小说、世俗品格、代际特色和移民情结等鲜明标识(“原味”)。多年来,新移民文学一直沿着《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开辟的道路前行,摆脱“原罪”“原味”的束缚,以主体意识乃至间性意识努力超越,这将成为新移民文学保持个性、继续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使新移民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形象.新移民文学一方面通过对"刻板化形象"的解构与"世界公民"形象的重构来摆脱"东方主义"话语的束缚,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根"意识的追索与终极关怀的探求实现了其自身对主题的超越,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共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冲撞与挣扎--从"新移民文学"文本看中西方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迁徙至海外的新移民在居住国大都面临着一种复杂的文化背景,经历过艰辛的创业过程,"新移民文学"文本为之画出了逼真的图景.论文对"新移民文学"的概念和范围作了界定,并根据新移民普遍经历过的艰难的文化融合过程,从价值观念与语言方面深入分析"新移民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移民文学是孕育文学经典的文化土壤,这从移民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双重人生经验、创作的自由度、双语思维与创作能力等方面得以体现。在追溯新移民文学30年的发展轨迹与恢弘实绩、国际性影响之后,从跨域性传播、时代精神与经典的评价等三方面可以确证新移民文学所蕴含的经典要素。新移民文学经典化面临一些困境,如厚古薄今、重"洋"轻"华"、解构多而建构少。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研究滞后,队伍薄弱,力量分散。新移民文学的经典化研究,要敢于挑战传统经典观念、走出困境,同代学者要勇做经典化研究的"发现者"与"拓荒人",要集结学术队伍,谋划研究策略、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8.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当代海外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文化传统、"本土"和"异域"的认同态度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反映了新移民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化.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析了张翎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及"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关系.认为,张翔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跨越了东西文化传统的边界,实现了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0.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下,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以及海外华人经历的战争灾难,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独特视角关注底层、边缘群体,塑造另类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流散书写隐喻自我身份,凭借全球化视野消解西方霸权,建构身份的合法性。这些作品,突显了写作主体的双重视野,彰显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话。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因其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同样具有新的历史观,学术界在对其命名和界定时存有歧异。从对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历史精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新历史小说是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新的创作模式与新的历史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纽约学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中期,一批活跃在美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纽约、聚集在美国现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学术刊物之一《党派评论》周围的文学批评家群体。这些纽约批评家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关于纽约学派的研究,既是对美国新批评派的共时研究,也是对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3.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关于纽约学派的研究,既是对美国新批评派的共时研究,也是对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进一步考察。纽约学派秉持了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扮演了美国知识阶层的核心角色。他们恪守知识分子身份,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关注文学的伦理向度和审美价值,主张文学批评必须介入历史。他们要改变美国文学复兴为党派政治和形式美学所干扰的现状,在传统美国文学的重新发现和现代欧洲文学的艺术创新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美国文学。  相似文献   

16.
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大陆新武侠"简称"大陆新武侠",这-概念于2004年正式提出.大陆新武侠具有鲜明的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特点:一是大陆新武侠的"江湖"表现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追求;二是女性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突出的现象改变了武侠小说性别政治的固有格局;三是强调学养与智慧的武侠智性写作,丰富和提升了武侠小说的类型界域与文体品位;四是大陆新武侠的广域叙事,从知识立场上拓展了武侠小说的文体类型.上述特点,共同形成了短短几年来大陆新武侠创作的繁荣,表现着大陆新武侠巨大的类型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的“新文学”教学一方面通过学院内的经典化学术生产体制,不断反思与总结新文学的既成格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此课程与大学校园内正成为风潮的新文学写作热潮达成呼应,通过课堂发掘并培养新文学人才,从另一向量促成新文学的进一步长成。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学课堂讲稿与其课程设置之间实际存在着某种张力,讲稿的系统化实际上要求着密集地传递知识;课程设置中大量出现的习作则彰显出一种活泼泼介入当时文学生态的意图,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中文教育国学传统范式的某种颠覆。将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能够得到各大高校的容忍或说是接受,这本身就是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这一突破性成绩的进一步延伸。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创作手法在中国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对历史文学创作的影响日渐式微。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学。网络历史类型小说诞生后,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创意性阐释史传的手法,一方面唤醒了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史传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为网络历史小说的类型化开启了新的一页。在具体创作中,以曹三公子为代表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既有对传统史传小说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史传小说的合理改写。作为网络历史类型小说的起始文本之一,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具有一定的网络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独辟蹊径: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都市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上看张爱玲的创作无疑是20世纪中国都市化(现代化)建设命运的象征.作为都市文学的典范之作,张爱玲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爱玲将"五四"以来"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传统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为读者而艺术"的文学传统连接起来,她以超道德写作、个人主义写作、物化写作和奇异智慧的写作独辟蹊径,开辟了一条有无限生机但却充满危险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