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状况、文化教养、心理素质、创造才能,都会从他们的饮食中反映出来。我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称,饮食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整理和研究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乃焱木先生是我国较早涉足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在1957年,他就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的角度,去透视中国古代的食料、食器生产、文化风尚和社会生活,引起了国内外文化学者的关注。1989年他出版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台湾再版了他的著作。接着内地又出版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又出版了该简本的繁体字版,日本也即将印行日文版。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了40多年的林先生已是硕果累累,但他并没有止步,最近…  相似文献   

3.
中国饮食作为中国文化一因子,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宏富,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中国饮食史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然而,与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极不协调及相称的是,国内尚无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饮食史的专门著作,华夏出版社新近出版、面世的由徐海荣先生主编的煌煌六卷本《中国饮食史》(以下简称《饮食史》)使这一憾事成为过去。该书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二十余位长期从事于…  相似文献   

4.
王汐牟  王强 《北方论丛》2018,(2):97-101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更加细节的呈现。宋元明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到顶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数量众多的饮食谱录编撰成书,是宋元明时期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产物。不同时期饮食谱录的编撰体例和内容,既是社会与时代特色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宋元明三代各具特色的社会饮食风尚。  相似文献   

5.
论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禹彤 《理论界》2009,(10):149-150
任何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在独特的自然风土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而来的,同时又伴随着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延边朝鲜族人民在继承民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依托本地自然条件,不断汲取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及朝鲜半岛(韩国)的饮食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朝鲜族饮食文化,其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特征,在中华饮食中独树一帜,为民族事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原始和最鲜活的文化。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类维护自身繁衍、保护文化多样性、探寻最合理可持续生活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饮食非物质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最脆弱且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基本文化基因,是社会意识、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也是饮食文化传承、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在文化、饮食文化清晰界定基础上,提出饮食意识文化、饮食物质文化、饮食技艺文化这一新的饮食文化分类体系,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饮食文化中的非物质性特征的分析,又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国际申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从远古一直流淌至今。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者对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创造付诸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在人类走向新的千年之际,由国内十余位学者通力合作撰写的六卷本《中国饮食史》一书最近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饮食史研究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众所周知,司马迁在谈到历史研究的目的时有一句名言:“通古今之变”。在我看来,司马迁的这一表达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意味着一个历史研究者应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历史过程的变迁;第二,它意味着历史研究者不仅要描述而且要揭示历史变…  相似文献   

8.
河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 11卷《华夏审美风尚史》 ,30 0余万字。北京的部分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认为《华夏审美风尚史》提出了一个过去美学研究中没有出现过的“元命题” ,是美学研究领域中的原创性、开拓性著作 ,它拓展了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范畴 ,重新界说了美学研究的对象 ,丰富了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本书的出版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重建新时代的审美风尚 ,将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对此套书的评…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著名学者、研究员贾合甫·米尔扎汗所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汉文版)近期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哈萨克族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追求的是有思想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近二十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成就斐然,民族史、民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史及各类专题研究的专著、论文蔚为壮观,新的学术观点、新方法论层出不穷。这种研究趋势正方兴未艾,它必将推动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多层面、多视角、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也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领域。放在…  相似文献   

1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是人类生活中决不可缺之部分。放因饮食活动而创造的饮食文化,从来就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创造,它含着极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内容。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往往是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和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卓越创造和多姿多彩,早已为世界所公认。作为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我国各民族,在创造中华饮食文化方面无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探讨少数民族对创造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无疑对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11.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几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赫哲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鄂温克族文学》)。赫哲卷作者徐昌瀚、黄任远;鄂伦春卷作者徐昌瀚、隋书今、庞玉田;鄂温克卷作者黄任远、黄定天、白杉、杨治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人是古老的肃慎系民族。赫哲族史有“鱼皮部”之称,“赫哲”一名,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在美丽的三江平原哺育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渔猎文化,更是受到世人的瞩目。这几部书有如下几个特色:第一,口传的和书面的作品,留存了中华民族宝…  相似文献   

12.
由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的出版,是学术界一大盛事,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张碧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北方文化研究》第一集和第二集,收入论文70余篇.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全书120余万字.此次又出版了《专题文化卷》,标志着课题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3.
饮食是人类的重要特性之一,食俗是人类独具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西部少数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和探索,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不仅美化了自己的饮食生活,也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景观增添了异彩。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中美学蕴含的探寻,可以从中透视西部少数民族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心理需要和审美价值取向,为我们认识西部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审美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勤劳智慧的西部少数民族用劳动创造了美,表现在饮食文化上,由满足最初生命的需要逐步进入到对美食的追求。这种美食文化的创造首先表现在追…  相似文献   

14.
贵在拓荒─—简评《中国社团史》郑执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的民间社团许多是历代人民大众在封闭、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以自发组织的形式,反映民情、民意,谱写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今天在深入探索研究历史上各类社团...  相似文献   

15.
“无根”的飘零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中的黑娃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他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切入点。黑娃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象征了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他使作者书写的“民族秘史”具有了沉郁悲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华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回顾,提出了民族史学的一个新观点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的重要条件和历史根源。作者对中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及历史等方面的民族兼容性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各族人民组成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各族人民的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17.
西藏传统饮食缘于西藏独特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缘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与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对于自然物的多样性分类区别,缘于与周边区域民族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文化互动。作为文化生活的西藏日常饮食并不是简单满足生理需求的过程,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力、经济交换、社会阶层、文化信仰与宗教禁忌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现代西藏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是全球化时期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发展结果,是族群差异生成与认同的外部表现,是地方文化在历史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生成与更新。是全球化时期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旅游文化、商业传媒等“市场化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青藏铁路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恰是影响西藏饮食文化习俗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维樑的两部散文集《突然,一朵莲花》和《大学小品》,描述的虽然多是平凡的人、事与日常的感受,但作者总是将它们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民族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表现出对人生甘苦的体验与品味。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怀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9.
论苑掇英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区别李宗桂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发表《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是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的崇古、征圣、宗经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研究的识异与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献关于不同民族的记载,其由来非常古远.以近代学科形态出现.则1902年梁任公《新史学》、1906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及1922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已越来越明确民族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民族学自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学科,1903年,林纾、魏易即将德国哈伯兰(Michael Haberlandt)的民族学由英译本译成中文,书名《人种学》,交北京大学堂书局出版.中国正式使用民族学的名称从1926年蔡子民先生发表《说民族学》到现在也有70年.当前,在中国大陆,将研究民族问题诸学科,统称为民族研究,已成为一个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问题理论、民族经济等诸多学科的学术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