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6世纪中叶,突厥人从阿尔泰山地区迁徙到中亚平原,建立了从中国西北部到咸海东部地域广袤的第一突厥汗国。他们的宗教保留了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痕迹。突厥汗国与中亚平原许多王国的命运一样,很快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布民可汗被认为是突厥汗国的奠基人,也是东突厥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兄弟室点密(Istami)统治着西突厥。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与唐初东突厥之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贞观初年漠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东突厥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在这场空前的灾害中被暴露和激化。灾害使东突厥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并最终导致东突厥的衰亡。从东突厥的衰亡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中灾害对游牧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维护民族团结对于游牧民族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朝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关系 ,在元朝与四大汗国交往中具有特殊性。和战并存是主要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 ,因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政治角色的变化 ,他们与元朝的关系也有明显区别。最终 ,窝阔台汗国灭亡 ,察合台汗国与元朝分别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东突厥斯坦"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提出的政治概念,它既不是民族体概念,也不是民族学概念,与历史上存在过的突厥族和东突厥完全是两个概念.历史上,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未完全停止过.新疆的历史是由诸多民族和当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所谓"东突厥斯坦"理论,违背了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的关系是渤海史研究的新领域。从文献学与考古学的整合研究情况看,粟末在营州期间就与粟特移民有密切关系。并因之参与了隋唐时期在营州地区的政治、军事活动,为粟末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渤海国建立后,原营州粟特移民亦随之成为渤海国之编户,在渤海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并在渤海国的经济贸易、金融流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流域书法史,始于公元7世纪的渤海靺鞨.此时期在渤海靺鞨与唐王朝中原地区频繁往来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本土的书法人才;上至王室下到工匠长于书法者不乏其人;渤海靺鞨的书作无论书体类别、风格形式、文字载体还是书写目的,都表现出相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比以往有所突破,并注重运用最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重要的都城,它不仅仅是渤海的政治中心,更是渤海国的文化中心。自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渤海上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之后,在这片遗址中陆续浮现出重要的历史信息,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近30年来,对于这一区域内的历史古城——渤海上京城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9.
745-840年间唐朝与回纥交往之弊及其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突厥、薛延陀而雄居漠北的回纥民族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拓展生存空间。 8世纪中期以后 ,唐王朝的一系列作为加强了这种可能 ,从而也反映出唐由盛转衰的事实。百年漠北回纥汗国在与唐的友好交往中处于主动并一度左右唐的内政外交 ,由此交往中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回纥助唐平叛、贡赐、市易、和亲与摩尼教得以盛行中国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存在和难以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渤海史研究中存在诸多争论 ,渤海早期国号之争是其中之一 ,有的论者认为渤海早期国号不是震国而是革末革曷。本文从革末革曷与震国、振国与震国、革末革曷与渤海三个方面 ,就乞乞仲象————大祚荣所领导的粟末革末革曷族团在复杂的历史氛围中坚持正确路线建立国家的重要阶段 ,对渤海早期史及其国号作了必要的考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察合台汗国伊斯兰化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汗国形成—1260年)出现了统治者倾向伊斯兰教的现象,为萌芽时期;中期(1260年—1334年)陆续有可汗皈依伊斯兰教,为发展时期;末期(1334年—1370年)西部突厥化蒙古贵族和东部秃忽鲁帖木儿以后诸汗皆信奉伊斯兰教,为完成时期。本文还就察合台汗国伊斯兰化萌芽、发展和完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辽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朝统治时期的渤海世家大族,基本上以原渤海国的传统世家大族为主。原渤海王族由于具有较强的社会势力,契丹统治者以联姻、任官等方式对之加以拉拢、利用,使之成为新王朝的世家大族,以利于对这个庞大的被征服民族的统治。渤海右姓入辽后各自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是辽代渤海世家大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渤海人普通家族上升为世家大族的情况不多,史料中仅见个别事例。在辽朝民族不平等政策的作用下,渤海人家族社会地位的上升,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探讨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远古至漠北回鹘时期为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维吾尔先民已经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一思考主要是以一种被动适应自然生态系统的经验形态呈现的。高昌回鹘汗国与喀喇罕王朝时期至近代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维吾尔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已经进入到了理性的哲学思考阶段,以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特征。探讨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目的是为系统挖掘蕴含在维吾尔族自然观、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典籍、禁忌习俗以及乡规民约习惯法中的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智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原在旅顺的唐崔忻刻石是大祚荣所创立的渤海地方政权自称为“”的最重要的实物证据,“震国”则为早期的他称,而“渤海”则是唐朝中央与大祚荣地方政权后来都能接受的正式称号。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全国各族人民面对日军对国土的践踏和对中国人民的屠杀,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军的侵略,广大回族同胞也积极团结和行动起来,建立自己的武装开展抗日斗争,成为全国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贡献,谱写了现代史上回族人民的光辉诗篇。本文对刘震寰、王连芳领导的渤海回民支队的创建、发展和战斗经历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大量的实地考察成果 ,论述了黑龙江渤海山城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的主要居民的族属、国号的分析阐述了其国为靺鞨之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丰富的考察资料和文献 ,论述了黑龙江渤海山城的高句丽文化特征等问题 ,在学术上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