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交互进行、互补并融为一体的过程,其中非逻辑因素在艺术设计思维中表现得更活跃.直觉和灵感都是非逻辑思维,它与无意识一起共同构成了人完整的创造性认知结构.非逻辑因素具有非逻辑性、创造性、不自觉性、突发性、瞬时性和非语言性等特征.理解并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艺术设计工作者扩展创造性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2.
所谓“禅宗修辞”,是指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的语录、灯录中所使用和出现过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也出现大量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佛教观而使用的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以禅宗修辞为视角,从禅宗修辞的模糊性、禅宗修辞的非逻辑性和禅宗修辞方式这三方面来分析《生死疲劳》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3.
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性论"是一种柏拉图式思维的产物,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基础上的本体论,因此"心性论"不可避免地染有西方传统思维的弊病;"空观"是建立在"非逻辑思维""模糊逻辑""悟性思维""不二思维"基础上的本体论,加之"空"为"非存在",因此它应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空观"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相应地,禅宗美学的本体论也应是"空观"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语言相对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非逻辑性和诗性思维的特点,能让读者获得由作者判断出发的对世界的可能解释.目前讨论形象思维时更多是外围的探究,对非逻辑思维的某些角度的分析隐含着文学叙事的局限性,因此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文学理解、文学叙事中非逻辑思维误区、文学叙事的阅读趣味等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有助于以逻辑思维来分析文本的非逻辑因素时,发挥记录传递信息、传播意识形态、洞察人情世态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禅宗修辞的理解向以扑朔迷离见称,特定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它特定的表述方式。理解禅宗那种禅体验信息的话语,对于禅者至为重要。禅宗修辞的理解和接受不能停留在语表意义上,而必须超越世俗语义和逻辑的约束,结合自己内心的体悟来理解。禅宗修辞理解的过程,就是参禅,不管是对"有义句"还是"无义句",都应"参活句",抓取其字面以外的"语义",直探佛禅的真如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创新思维成为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然而,传统的观念总认为创新思维似乎是非逻辑思维的"专利",与逻辑性思维无缘.事实上,创新思维既需要非逻辑思维的辅助,又需要逻辑思维的推动,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7.
对非逻辑思维方式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乏逻辑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这与西方几千年崇尚理性形成鲜明的对照。十九世纪以来,在西方形成一股反逻辑的思潮———非逻辑思维。这一思潮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对于中国,则是背道而驰。中国的传统思维特点是重直觉、顿悟,而轻逻辑、理性。鉴于此种情况,在中国应力克无逻辑的弱点。建立以理性(逻辑的)分析为基础的整体性(辩证的)思维,兼容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在思维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一种倾向是,不少人认为“全部的智慧均发生于灵感思维,即非逻辑性的顿悟之中”;或者说“灵感思维的产生须冲破逻辑思维的框框与束缚”。我以为,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有必要对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逻辑思维有普通逻辑思维(传统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等。本文主要从普通逻  相似文献   

9.
在禅宗修辞活动中,非语言方式被广泛运用,它们不仅可以补充言语信息、替代言语信息、强调言语信息,还可以传达悟性信息、灵感信息,这与禅宗修辞以“利于开悟”为中心原则是相统一的。禅宗非语言方式的修辞手段主要包括“喝”、沉默、动作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维是由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与抽象思维组成的.抽象思维也就是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思维.按照思维中所遵循的逻辑规律与所用的逻辑方法的不同,可以把逻辑思维分成形式逻辑思唯与辩证逻辑思维两大类,前者是指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后者则是指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遵循辩证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是紧密相联、互不可分、互相补充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禅悟”现象的分析,禅学思想与佛教戒律和佛教仪式之间关系的强调,以及禅学思想进入中国园林理路的探讨,指出禅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拯救众生的责任感与宗教虔诚感,它与追求娱情适意的中国园林有着一定的距离。后来人们所理解的禅学思想,其实是抽去了拯救众生的责任感与宗教虔诚感之后享受生活的世俗化的禅学思想。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禅学思想才会与中国园林发生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思维是运用柔性管理时的重要思维方式.柔性管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后,模糊思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特征,包括思维的模糊性、语言表达的模糊性、思维的非逻辑性及意会性和瞬时性等,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都无法发挥的作用.模糊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具体运作时,要注意坚持"适度"、"中和"和"至诚"的思想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活禅”的提出者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佛教理论和世俗道德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从佛教理论方面,“生活禅”以缘起论、因果论和戒律论为基础,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佛教生态环保理论体系。从世俗道德方面,“生活禅”提出了包含良心、感恩、包容等道德规范在内的道德环保观。  相似文献   

14.
禅宗语录语言风格独特,禅宗语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禅宗语言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关禅宗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法的研究、词汇的研究、修辞的研究。通过对禅宗语录语言研究概况的了解,有助于禅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和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人认识到对"自性"的发现就是存在的本质发现,禅宗用了种种说教方法,让人相信这个本质,以破除心灵的遮蔽.禅宗将直说、直显、机锋等说明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种种语言修辞形式,都在于开启自性或本质.其中"机锋"是解剖心灵症结的手术刀,"公案"是启人开悟的好教材,棒、喝、动作、形象等具体方法更以"别传"的形式打开了通向本质认识的方便门.从现代哲学的眼光看来,禅门的一切手段都在于消解主体的习惯性思维,消解语言的障碍,以期来到心灵自在状态而让"本质"自动呈现,在生存现实中直接实现真相观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所搜集到的僧传、灯史、语录等佛教典籍资料和碑铭方志等教外遗存资料,对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禅宗五家”之一云门宗的法脉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对云门宗形成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道悟其人其事,以及云门宗创始人文偃与南岳怀让、马祖道一一系禅师如睦州陈尊宿和灵树如敏的渊源做了辨析。指出,云门宗虽属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法脉,但其形成也与南岳、马祖系有着密切关系,对云门宗法脉归属问题的争论,乃是后世禅宗门派自严门户、妄造争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代禅美学研究在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佛禅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研究角度主要是分析禅与艺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以及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中总结禅美学的内在规律,研究方式已初步突破传统美学的感悟式思维,而趋向于涉取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成果。禅美学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存在着视野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老子、庄子、禅宗哲学思辨的逻辑都具有两极对转、相反相成、圆融无极、流转不居的特性。从运思形式和思辨逻辑的角度看,禅宗哲学与老子哲学是一脉相承、性质同一的。但在主客体关系上,二者运思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老子是从绝对的客体世界出发,转入绝对的主体世界,最终达于主客两极圆融的境界;禅宗是从绝对的主体世界出发,转入绝对的客体世界,最终达于(自他不二)主客两极圆融的境界。庄子哲学可以看作是介于老子的绝对客观主义与禅宗的绝对主观主义的一个中间环节,也可以将庄子哲学看作老子的绝对客观主义向禅宗的绝对主观主义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9.
慧能南宗禅倡导的“无相戒法”及南宗传人之一怀海创制的“百丈清规”代表了禅宗独特的戒律观。“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但有其印度佛教思想之源。无相戒法的倡导,使得南宗禅在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离乱后开出抖落陈规、自由自在地寻求人生安立与解脱的新路。其后“百丈清规”的创立,表明禅门抖落陈规时,又重新收拾自家戒规的立意,体现了禅门戒律一破一立、破立一体的格局。无相戒法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重戒于内心,不重律于外在”的自在解脱的思想特征,“百丈清规”昭示了禅门独特的僧团伦理内容及行菩萨戒法、不舍世间、信仰与生活融合的特色,标志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