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夏尔.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以来在世界诗坛影响巨大的法国诗人,本文试从其生平、创作特色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等方面对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象征主义的宪章——三论波德莱尔和《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星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交感论,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创立了新的诗歌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堪称象征主义的宪章 相似文献
3.
龙怀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6):66-69
现实主义作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都有巨大成就,不可扬此抑彼.二者所用的创作方法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不能用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的标尺作为权衡浪漫主义或其他创作方法创造典型人物的共同尺度.雨果经历复杂,世界观产生了许多前后矛盾的痕迹,但他始终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雨果也塑造了许多具有理想化特征的不平凡的人物.这些人物与现实主义作家所写的典型人物不同,属于浪漫主义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对浪漫主义作家批评甚多,从政治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诚然这些作家有其弱点,但包括雨果在内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文艺创作中有很多地方值得赞扬,故不应对其大加贬抑.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与其说是“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不如说是象征主义小说的发端。它主要借重象征主义表现法,使“狂人”的感觉能力得以升华,乃至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惊世之问,表征了新文化先驱不无孤绝地反传统的心境。而就小说的创作方法、属性问题的去讹存真,恰可揭示鲁迅审美视野的开阔,以及勉力集合诸种创作方法张力的用心。 相似文献
5.
徐圻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1-6
在哲学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关注点或侧重点是不尽一致的。马克思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即实践中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 ,恩格斯则更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认识中的反映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继承者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哲学特色 ,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意志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能动与反映、解构与建构、激进与渐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关系问题上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均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从而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历史影响 ,形成了前后相继而又有很大差异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世界油画发展的脉络,归纳了油画艺术发展至当代的规律和运用法则,提出当今油画艺术必须进行观念更新,从反映自然到超越自然.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宏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
发展观的演进相继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迄今最新、最高理论成果.省察当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从主权在民到极权主义的歧变--一种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话语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芳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55-58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关于公意和主权不可转让、主权不可分割、主权不可代表、主权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论述,为近代民主思潮和民主运动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基础即主权在民论.然而,当主权在民学说遭遇极权主义的尴尬时,作为一种解读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话语指向,我们应立足于其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厘析其思想的内在矛盾和唯心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话语的理解方面,情境、叙述者本身及叙述者所使用的叙事技巧等方面因素是经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叙事作品时,既要分析情境篇章的特殊属性,又要对叙述者的视角来进行解析,从而达到较清晰的 理解效果. 相似文献
10.
雷德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26-30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从现象学的立场对传统的抽象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地建构起了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京都赋到田园诗--对诗赋文学创作传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4)
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源起楚汉辞赋,继兴魏晋五言诗歌,从而构成先唐以诗赋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传统。在此长达数百年的诗赋文学创作形成时期,公元1世纪以班固为代表的赋家创制了“京都赋”文学系列、公元4世纪末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诗人创制了“田园诗”文学系列,一被奉为赋体正宗,一被视作诗苑杰作,后世追摹仿效,奉为两座艺术高峰。而从京都赋到田园诗的变迁史迹看诗赋文学创作传统,又呈现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的差异,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背景和精神风貌,这启引我们对诗赋艺术价值作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74-82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的文体体现了他一向视语言为自身家园及文化传统载体的信念,更表明其晚年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的诠释学转变。一面坚持严密精致的科学考据,一面寄托抒情想像,重构晚明文学文化之壮丽画面,激扬民族精神,使诗、史两者皆发挥至极致,遂造就一天壤间不世出之奇作。这一转变也表明他不仅摆脱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而在人文精神上与“浪漫主义”的现代“诠释学”风云际会。且在主题和方法上,《柳如是别传》所包括的放逐和文化离散、性别研究、怀旧、边缘及文化政治、诠释意识和细读策略、学科跨际和文类交叉、互文性、杂交性及碎片性等,更预示了“后现代”的多元文化潮流。 相似文献
13.
杨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37-4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常被学界称为经典的精神分析学.但是,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并未被他的后继者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弗氏的得意弟子荣格首先提出"集体无意识"向其发难,将无意识研究从单纯的医学实践转向考古学、神话学和人类学,由此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派.继荣格后,社会精神分析学的主将霍妮又对弗氏理论对文化的轻视提出质疑,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女性心理,同时在亲子关系的界定上广泛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社会性解读.19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拉康开始将目光投向结构主义,架起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桥梁,在对词语给予特殊重视的同时,通过"镜像阶段"和主体心理三层结构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从哲学的高度构建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使其在后现代语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组画到版画小说--兼论鲁迅、罗兰、麦绥莱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由偶然买到麦绥莱勒的木刻连环图画故事<城市>联想到六十七年前鲁迅策划出版麦绥莱勒的另一版画集<一个人的受难>的深远构想,进而论述了鲁迅的又一新的创作理念以及为此进行的有益探索--用绘画故事来表现文学作品,从组画到版画小说,并努力使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一艺术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16.
托马斯·厄内斯特·休姆是英美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重要奠基者,但由于学术界对其思想体系特别是诗学观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休姆未能享有其应有的“先锋地位”。休姆的诗学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要属《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因为这篇文章暗含休姆主要的诗学思想。因而,解析休姆在这篇文章中所阐明的诗学观:一方面,他预言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复兴,并表明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他还阐明了“联想”这一古典主义诗歌复兴的“特殊武器”,优于“想象”的原因。笔者希望这一解读有助于宏观把握休姆的诗学观,对确立其在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之先锋地位亦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牟永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6):12-17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周晓平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5):151-152
隐喻在修辞学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辞格,语文基础知识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与阅读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隐喻、文学评论中的隐喻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使用的隐喻等多个角度对"隐喻"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李荣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39,48
在反叛传统绝对主义哲学的潮流中,相对主义精神张扬并灌注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哲学从确定性理解走向"非确定性".后现代哲学的出现,又使哲学理性向"非哲学"滑落.当代西方哲学的"非哲学"意义表现在于通过力主消解历史,倡导边缘化、形式化、非中心化,模糊了哲学与其它学科的边界,丧失了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非哲学"是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自我孕育的一种"怪胎"."非哲学"以相对主义替代绝对主义,使其扭断了哲学发展链条中的必有环节.随着这一环节的修复,随着哲学在绝对、相对统一精神主导下的未来发展,"非哲学"将从理性王国中淡出. 相似文献
20.
“五四”与“文革”在批判传统文化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盲目西化与全盘否定。在全球化不断冲击我国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的今天,借鉴两次文化变革中所出现的批判误区,加强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将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创造面向世界的,现代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