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建设刘三姐人文生态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三姐文化品牌自 2 0世纪 6 0年代诞生以来 ,一直是广西民族文化品牌的代表。但是 ,广西却没有营运好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 ,刘三姐品牌出现了滥用、歪用、曲用的非正常现象 ,而同一个时期产生的“阿诗玛”文化品牌 ,云南运用得比较好 ,究其原因 ,就是要牢牢确立品牌“专属权”。因此 ,广西必须确立“刘三姐”品牌的专属权 ,正本清源 ,扭转对刘三姐品牌的滥用、歪用、曲用。建立“刘三姐人文生态保护区” ,是保护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基础工作 ,是确立刘三姐品牌“专属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作品。《新刘三姐》对千年以来的“刘三姐文化”进行中国式审美现代化意义的转化与改编,体现出了传统文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新刘三姐》在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刘三姐的形象进行新的塑造、对剧情进行巧妙的设置、对剧情中的矛盾进行中和式的处理。正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展现,来完成广西的民族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的重构和展示,实现新时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贡献。同时,《新刘三姐》的成功路径,也为中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曲《刘三姐》,曾使多少人如醉如痴?而今,广西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又欣逢盛世而愈加兴旺起来。其独特的八桂韵味,在新时代民族文化舞台上一层风采。歌海新潮“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柳州,鱼峰山下夜夜歌声不断,是全国罕见的山歌城;在桂林,优美动人的山歌常常荡漾于画山秀水之间;在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的历史原点是民间传说。壮族山歌文化是孕育“刘三姐传说”的“母胎”。经历艺术、电影、旅游“三次创意”转化之后,刘三姐成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现代经典,成为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这是文人精英主导下的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塑造的结果。彩调剧《新刘三姐》以传统的内核和精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新时代精神,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文人精英对传统经典的演绎和重塑。其是否成为新时代经典,还需社会审美经验的转变、培育、接受、重构和认同,从而实现对精品的同频共振,形成固化的社会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认为 ,刘三姐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提高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包容性。当前应加强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研究 ,发挥这一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还论述了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过后,国内不少媒体纷纷就广东一家公司欲投拍电影《新刘三姐》以及原《刘三姐》主创人员对此的反应一事作了大量报道。其中,有个别媒体的报道是无根据,不负责任的。由于此事牵涉到如何对待民族题材的创作问题,尤其是对于“刘三姐”这样一个家喻户晓、名闻中外的人物形象,创作方应保持冷静,格外慎重!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门拜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电影《刘三姐》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还约请原《刘三姐》法定著作人古笛亲撰文章,并电话采访了广东巨星影业公司。我们认为,凡有关“刘三姐”的任何创作都要在尊重史实…  相似文献   

10.
<印象·刘三姐>立足广西桂林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民族文化提升桂林山水的吸引力,是站在漓江和广西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诞生的新的旅游风景.<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充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加入民族文化的成分提升其旅游价值,民族文化需要借助自然旅游资源的平台充分展示和弘扬.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需要现代化的包装,需要现代的手段展示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