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50年前,中国西部的戈壁上空腾起巨大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是当时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呕心沥血的坚守与奋斗,其中就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程开甲。  相似文献   

2.
姜士荣  唐黎标 《老友》2010,(6):22-23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举国欢腾。当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有幸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运送任务。那段往事,犹如心中搁着一瓶蜜糖,久埋心底,却越品越甜。虽然46年过去了,可当年驾车运核弹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出生于杭州市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因为这颗原子弹,我父亲感染了辐射尘,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迫于无奈将我从广岛送到了佐贺外婆家里,从此,我就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了整整8年。  相似文献   

4.
1972年1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但在投掷实战氢弹时,因曾出现过令人难以预料的险情。被誉为“彝族之鹰”的空军飞行员杨国祥,置生死于度外,沉着镇定,以高超的技艺顺利完成了任务,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1971年12月30日。飞行员杨国祥凝屏息,稳稳地握着操纵杆,从博斯腾湖畔机场腾空而起,朝大漠深处飞去。他深知次飞行任务重大:他的飞机正载着震动中和世界的惊雷———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地研制出第一…  相似文献   

5.
岛田洋七  一鸣 《新少年》2011,(Z1):34-37
1945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我的故事与此有关。父母婚后住在广岛,战事激烈时,他俩一起疏散到母亲娘家所在地佐贺,躲过了一劫。原子弹投下一周后,父亲对在广岛的家放心不下  相似文献   

6.
姜士荣 《中华魂》2020,(5):63-64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举国欢腾。当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运送任务。那段往事,犹如心中搁着一瓶蜜罐,久埋心底,却越品越甜,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可当年驾车拉核弹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出生于杭州市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前父母先后病逝。解放后,我被村里送去部队当了一名铁道兵。  相似文献   

7.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9年9月18日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整整过了35年.为什么要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我想以参加核武器试验20年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学习江泽民主席在表彰大会上讲话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促使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近些年,随着相关文献、著作和论文的陆续问世,学术界也展开了对原子弹研制历程以及其重大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原子弹研制与中国国家安全、中国原子弹研制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无关名利的坚守"一个国家不应该打核战争,但不能没有防原医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样大的军队,如果不搞防原医学,就会在战略上留下缺口。"1964年金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时,本在病理学专业发展得顺风顺水、已身为病理学副教授的程天民,毅然请缨,率领科研小分队奔赴茫茫戈壁核实验现场,开始了另一个未知领域长期而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杨校 《山西老年》2013,(8):22-22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几件事在总理身边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经历的事太多,许多细节大都淡忘了,只有几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记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周总理交待主管项目的负责同志说:这次试验,参加的全体技术工程人员要注意绝对保守国家机密,试验的种种情况不能告诉其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周总理还当即表态说:“邓颖超同志是我的爱人,党中央委员,但这件事同她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也没有必要对她说。”原子弹爆炸的前一天,正赶上我值班,周总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当时桌上放着一篇他刚刚审阅完的稿件。周总理对我说:“赵炜,这是一条十分重…  相似文献   

12.
王志刚 《中华魂》2012,(21):35-38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为世界五个(美、苏、英、法、中)核大国之一。此后,仅6年多的时间又研制成功了洲际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两弹(原子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核潜艇"不但代表着综合国力,而且代表着军队现代化的程度。"两弹一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把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向前推进了  相似文献   

13.
正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北方的浩瀚戈壁中,一团蘑菇云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成功了!中国独自研制的原子弹成功爆炸。那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向世界宣告:中国人终于能够挺直腰杆,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这次爆炸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西方阵营的国家纷纷以惊恐的眼光看着我们。然而,那一天,周恩来却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  相似文献   

14.
1986年4月26日凌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此次爆炸相当于500颗1945年投到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喷出近190吨放射性物质和8吨放射性燃料。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即波茨坦会议开幕的那一天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试爆成功。斯大林是在7月20日或者21日,也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在7月24日通告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之前3天获悉这一情报。但是,斯大林没有想到两周之后原子弹就已经派上了用场。在1945年2月盟国于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坚持要求苏联在德国投降大约3个月之后参加对日本的作战。苏联同意了这一要求并签署了秘密议定书。1945年8月初,150万苏联军队完成了在中国边界的集结行动。  相似文献   

16.
周绪银 《老友》2015,(2):16-17
翻开我国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新疆马兰基地。这是中外旅客向往的"红色圣地"。马兰基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罗布泊西端,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省的面积。正是在这个气候恶劣、风吹石头跑的大戈壁滩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部队官兵,埋头奋战,创造出了中国惊天动地的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17.
最早报道,原子弹的异乎寻常的破坏力的苏联媒体,是1941年10片13日的《真理报》。报纸在对前一天晚上在莫斯科举行的科学家反法西斯集会进行报道的同时,引用了院士П·Л 卡皮察的一份令读者感到震惊的声明:“炸药是战争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新的潜能——这就是原子内部能量的运用。理论计算表明:假如说一颗现代的大功率的炸弹能够摧毁整个一座街区的话,那么,一颗原子弹,即便是一颗当量很小的原子弹,假如引爆的话,那么它就会摧毁一座有着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18.
恐怖的蘑菇云──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投放纪实阿超罗斯福总统批准了“曼哈顿计划”,却没有时间决定原子弹的投地,生命离开了他……杜鲁门为何要求推迟召开“波茨坦会议”?斯大林能猜中真实意图吗?原子弹的投放,拉开了美苏对峙的序幕……原子弹,至今令人困扰不安……...  相似文献   

19.
经过第一阶段中期的挫折,大江文学终于走向成熟。其标志就是《个人的体验》的问世。把长子出生的烦恼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遗症等社会乃至人类的灾难有机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文体从极特殊的个人的体验中寻求拯救人类的普遍意义,这是大江文学第一阶段后期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20.
SHMJ:这幅小稿是在描绘海军最先进潜艇系统吗?秦文清:不是目前最先进的,这幅小稿反映的是1982第一次潜射导弹发射成功,它意味着我军陆地核力量被摧毁后,仍然保留海下核反击的能力,有了第二次还手的能力,战略上的威慑,迫使对方不能轻易出手。这次成功试射在西方引发的新闻震动不亚于中国第一次爆炸原子弹,属于当时重大新闻。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