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平,自宋以来,便是北方的雄藩大郡,至窝阔台封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时,幅员广大的东平,已渐呈小康之貌,加上严实“略知书”、“志气豪放”、“喜交结施与”,政治较开明,正如《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说:“公(严实)为之(百姓)合散亡,业单贫,举丧葬,助婚嫁。多求而不靳,屡至而不厌,肉骨之赐,邓翼之惠,日积而月累之,盖有不可胜书者。”因而,被百姓“爱如父母,敬如神明。”在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选学名家辈出,于考据、训诂、义理、词章成绩可观,惜仍未能免其百密之一疏。爰就各家所撰有关《神女赋》并序中,“王”字谬改为“玉”之失,逐一探讨、辨析  相似文献   

3.
于江 《兰州学刊》2005,(2):264-265
本文对"帝"、"王"、"君"、"公"四个基本词汇作了历时描写,通过对比揭示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四词意义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作为春秋战国是语言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阶段的一小证.  相似文献   

4.
睡虎地秦简"置吏律"所载的秦"十二郡",最早形成于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从惠文王至昭襄王前期,秦国在东、南两面疆土扩展,先后设置了上、巴、汉中、蜀、河外、河东6郡。关东诸国合纵制秦,秦东进压力加大,被迫与韩魏保持较长的、相对和平的格局,而将经略重点转向关中,征服狄道、义渠,置陇西郡、北地郡。垂沙之战后,齐楚联盟破裂,为秦国东扩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战略时机,至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国攻取了楚、韩等国大片土地,先后设置了南、黔中、南阳、河内4郡。至此,秦"十二郡"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5.
1990年春天,淘金农民在湖北省郧县五峰肖家河处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计有铜二件,铜鼎二件,铜缶二件,铜盘一件,铜一件,铜剑一件,铜箭簇三件,玉鱼二件,总共器物十四件,铜器纹饰主体以蟠螭文带和细密的蟠纹带组成,上下边缘以陶索纹界之。铜鼎深腹高腿,三足细高,中部向内弧,足尖外撤,足跟饰浮雕兽头。这里原是春秋时代麋国都城所在地,古称锡穴,因此认定这是一座春秋麋国贵族古墓。在一个青铜篮的上盖和下底均有铭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张亚初先生辨识,上盖铭文是:“缰王之孙叔姜,自乍食,其眉寿无…  相似文献   

6.
辨“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 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说文》释德:“德,升也。从彳,声。”又释“:“外得于人,内得  相似文献   

7.
“南人”辨     
屈原《思美人》有“观南人之变态”一句。王逸、朱熹将其中的“南人”,释为“楚”或“楚国”,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驳它说:“楚与郢都,皆屈子宗邦,岂得斥为南人”?驳得甚为有理。王夫之、蒋骥将“南人”解为“郢中”的“党人”。姜先生没有驳它,近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生《楚辞新注》还采用了此说。其亦属误解。案屈原之诗,凡指郢中之群小,自有其习惯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象”辨林兴宅人们往往把具象艺术的“象”与“艺术形象”的概念混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具象艺术的所谓“象”是一种视觉图象,它只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单元。而“艺术形象”的概念指的应是经过审美转换的“意中之象”,它是艺术作品在欣赏者心中展现的完整...  相似文献   

9.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10.
《求索》杂志1983年第4期所刊发的《古代巴国南疆考》(以下简称《南疆考》)一文,提出春秋战国时,巴国的"黔中"即其"南疆",应在今天川东南、黔东北、湘西北,而且包括今天湖南省沅陵县在内,是"巴黔中"的"北部"."巴黔中"的"南部",达到什么地方呢?作者未明言.但从作者的基本观点来看,实际上是认为广大的湘西、湘南、黔东北、黔东、川东南以及鄂西地区,本来都是巴子国的领土(或叫"巴人"地区),都是"巴黔中"和"巴南疆".照此说来,楚国的黔中郡在什  相似文献   

11.
“不忿”辨     
读张怀平同志的《“不忿”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我认为就李端《闺情》诗来说,这一解法可以成一家言。但就“不忿”这一词语来说,实有商榷之必要。“不忿”用得颇广,一般解作“恼恨”,唐代就不乏其例,如《降魔变文》:“太子下马,不忿欺诳之情。”这里的“不忿”,显系“恼恨”。其他如:《三国志平话》卷中:“蒯越、蔡瑁有不忿之色。”元曲《连环计》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不忿,一把扯住他袖子要搜。”《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不忿,一时失手,误伤人命。”  相似文献   

12.
“兼爱”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爱”辨辛果“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何为“兼爱”?后人却绝少作出确切明晰的解释。《辞源》“兼爱”条认为兼爱指“爱无差等,不分厚薄亲疏,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辞海》解释“兼爱”是“一种平等、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一般教科书则释“...  相似文献   

13.
“借”辨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392页说:“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并且举例:“‘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该书1981年修订本重复了上述文字。(420页)案:“假道于虞”见于《左传》僖公二年、五年等。《古代汉语》第一单元文选部分节选了僖公五年,题名《宫之奇谏假道》。然而据此断言“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则谬。《谷梁传》僖公二年通篇说“借道”而不说“假道”,即为明显的反例: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  相似文献   

14.
晋阳学刊编辑部: 前读贵刊《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周传儒教授所写王静安传略,乍读之下,觉得与王先生平生事实出入太大,有些简直是望风捕影,捏造事实,甚为惊诧。曾据所知,手加摘记即不下三十条,因病中不能执笔,仅于与陈鸿祥同志通信中略及之。今鸿祥之文已揭载于贵刊第五期。鸿祥引证极广,辨析极精,堪称周教授之诤友。惟亦有几处小误,一、他把胡小石(光炜)拉入遗老行列。实际小石不是遗老;二,说王先  相似文献   

15.
“萧墙”辨     
《论语·季氏》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是人们熟知的名言,成语“祸起萧墙”即源出于此。一般认为,“萧墙”是指鲁君宫廷之屏,“萧墙之内”指鲁君或鲁君宫廷。但静心思之,这种解释似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时下各家注本皆持上述解释,且各有发挥,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三家之说。其一,杨伯峡先生的《论语译注》云:“‘萧场’是鲁君所用的屏风。……‘萧墙之内’指鲁君。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颗臾凭借有利的地势起而帮助鲁君,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  相似文献   

16.
成语“不毛之地”怎样解释?笔者查阅了二十余种辞书,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说法:(一)“不长五谷的地方”,“不种五谷的地方”;(二)“寸草不生之地”,“不长草的荒地”;(三)“不长树木,庄稼的地方”,“不生长五谷和草木的地方”。不难看出,分歧的焦点在“毛”字上:或以为指五谷,或以为指草木,或以为指植物——包括五谷和草木。这里应该指出,以为“毛”指五谷者,释“不毛之地”为“不长五谷的地方”与“不种五谷的地  相似文献   

17.
二千多年以来,我国流嬗着“钻木取火”说: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古今史书,袭录不疑。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宇信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史常识》,说“燧人氏”是由“钻木取火”而得名的。文旁画一赤条猿人,用双手挫转木棒,钻一  相似文献   

18.
“风骨”辨     
对于“风骨”的含义,论者各有所指。日本汉学家目加田诚教授在《刘褴的(风骨)论》一文中曾坦率地说:“所谓风骨,意思很难捉摸。”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学者的困惑。历代学者的解释影响最大的当数黄侃。他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中说:“‘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捞写中体,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或者会辞意而别求风骨,言之愈高,即之愈渺,彦和本意不如此也。”当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也表…  相似文献   

19.
“角抵”辨     
角抵内涵历代变迁,其本义为徒手肉搏,前身是角力。角抵具有竞技性和观赏性双重特点。其竞技性一面历代沿传,唐中叶以后专指摔跤。观赏性一面在两汉、隋至唐前期突然爆发,杂技、歌舞、魔术幻术、舞台剧表演等多项内容都被视为角抵组成部分。伴随角抵内涵起伏变化,又有角抵戏、百戏诸词涌现。学界一般认为角抵、角抵戏、百戏是三个既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概念。其实,汉唐之间,三者时常混淆,区分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20.
(一) 人们使用“长官意志”这个概念,是从列宁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引来的。在这篇著作里,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说,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在这里,列宁讲了“长官意志”和社会发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