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15年内(1990-2005),女权主义干预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种族中心主义特质;由于导致妇女面临的问题和受压迫地位的原因是复杂的,以及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异质性,因此,女权主义干预应当引入多元化的要素,有针对性地分析并解决妇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女性出走是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题,从简·爱的三次出走分析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心理轨迹,其次将简·爱出走后的命运和另两位作家易卜生和伍尔夫笔下的女性出走后的命运作对比,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既追求平等的爱情,又重视物质财富的婚姻理想;挪拉的出走旨在宣扬一种“人的精神的反叛”,并不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朱迪斯则是16世纪的英国社会现实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把中国的女性文学和已有定论的英国女权主义文学(及其女性文学)作划阶段对比、比较,提出三个观点:1.女权主义文学应按照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女权主义文学和文化女权主义文学;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政治女权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又产生了文化女权主义文学;3.“女性主义”是个语焉不详的名称,不足以说明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的性别选择性与女性移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移到城市中的人口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由于人口迁移的距离的性别选择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选择性、职业的性别选择性、受教育程度的性别选择性、迁移原因的性别选择性等,人口迁移大多以男性为主。人口迁移中女性移民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据此分析了人口迁移中女性移民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构女性主体性:一种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构女性主体性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一个主要理论观点 ,它批判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本质特征的设定与歪曲 ,主张由女性自己来言说和重新界定被父权制文化贬低和歪曲的女性特征 ,进而重构女性主体性来获得女性的彻底解放。在对该理论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重构主体性的方法以及该理论观点存在的不足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中 ,以期能够对后现代女权主义这一理论观点有一个深入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伊始,美共领导的左翼女性文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影响也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产生于两次女权主义浪潮间的低谷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作用;其次,它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坚持在性别、族裔和阶级三重关系中探索妇女问题,为新浪潮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它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权主义作家,不仅传承了女权主义思想,也为新浪潮储备了人才。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自然的链接,应该归功于“生态女权主义”的崛起。正如生态女权主义一词所示,生态批评代表着激进的生态主义运动或者如人们所称的“深层生态”和女权主义的结合。文章试图在生态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林白的作品,审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从深层生态的“自我”来审视女性与自然;二是从女权主义的身体写作来审视女性与自然;最后是从整体上审视女性、社会、自然三者形成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跨越百年的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对男女平等和妇女权利的单一追求,而扩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哲学思潮,具有颠覆人类整个生活图景的思想力量。女权主义哲学围绕女性的社会建构、女性歧视的表现及其根源和女性解放的出路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并通过激烈的派别争论表现出深刻的反思性、自我批评精神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对性别的社会认识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构成的产物,因此基于生理基础之上的性别压迫和不平等就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可以改变和消除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开拓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对于立法、社会政策的制订、执行及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平等、公平和正义。对此,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积极价值,反思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一些缺失,应当从创制反歧视法、修订现行立法等方面对女性人权给予法律上的保障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加拿大移民女作家的基本情况,重点论述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犹太裔女作家、欧洲移民和欧裔女作家、亚裔女作家的生平及创作,评述了她们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对最有影响的两部作品,犹太女作家雪莉·费斯勒的短篇小说《一篮苹果》和华裔女作家李斯嘉的长篇小说《残月楼》,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分析了它们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掀起女权运动的高潮,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得女性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女性发展。通过对女权社会主义女性观进行梳理并分析其限制性因素,联系当前我国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提出今后我国女性发展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女性作用,实现社会发展中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13.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贬斥。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原文进行干预与矫正,从而改写女性柔弱、次等的身份,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女性家庭暴力普遍存在且一直缺乏有效规制这一现象,女权主义认为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是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产物,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公私领域的二元划分以及对妇女利益的忽视导致法律在家庭领域的缺席。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必须重视妇女赋权和社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5.
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有关移民和移民社会问题 ,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以台湾移民社会为基点 ,与若干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 ,移民的定义、动因、类型、特点以及移民社会的社会结构、内外关系、转型等均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的叙述模式进行了颠覆,将女性主义思想揉和在新的叙述模式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试验和尝试.其代表小说<到灯塔去>的创作,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和多重叙事角度等多种叙事形式,体现了女性主义精神和立场,旨在彰显女性身份,发出女性的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17.
论移民文化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其中价值观是它的核心。移民文化具有独特的移民精神以及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穆勒的女性主义思想一方面强调两性享有平等的政治权、经济权、教育权,另一方面肯定社会分工领域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以男女的同一性来论证男女平等,忽视妇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无论在美国文学史上还是在黑人文学史上都堪称一部力作。在小说中,沃克描述了父权社会下黑人女性的痛苦生活,同时表达了对遭受同样迫害的犬自然的关爱和怜悯。沃克把人类与自然放在同一道德水平线上进行描写,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iberal gender ideologies and feminist beliefs are related to a lower desire for marriage and children, but the importance of feminist self-identification has not been assessed. In Study 1, self-identified feminist and non-feminist women were asked to rate their own and the typical woman’s desire for marriage and children. Non-feminists desired marriage and children more than did feminists. Both groups believed that the typical woman desired these more than they did. In Study 2, feminist and non-feminist women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feminist beliefs as well as their own and the typical feminist’s desire for marriage and children.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from Study 1, non-feminists desired marriage and children more than did feminists. Feminist identity was also found to predict decreased desire for marriage above and beyond feminist belief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ereotypes of feminists, in this context, are somewhat accu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