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民”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关注的核心主题,内涵极为丰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影响下,我们以“民本”重新审视古代“民”思想,形成了固定的民本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很好地深化了“民”思想主题,从纷繁复杂的古代“民”思想中提炼出了民本、君本两大主题,但同时“民”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受到了遮蔽,即那些既不符合民本,又不符合君本的“民”思想便被忽略了。因此,要想呈现古代“民”思想的完整风貌,我们需要在“民本”基础上,扩大研究视角,推进“民”思想的再研究。“民学”于此是一个可能性的尝试,它能够从整体性视域将民本、君本以及其他关于“民”的论说连贯为一体,使古代“民”思想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贵安 《江汉论坛》2003,5(10):49-5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属于"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这种思想来源于传统,趋向于近代,与西方民主思想同"科"不同"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迎进西方民主时,成为天然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民本思想既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重民思想的精华,又糅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念和经济学知识,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对传统重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通过识别和阐述传统民本观念里的权利成分及其流变 ,试图在继承和重述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把以民为本的民本论转变为民之所本的民本论 ,把他本的民本论转变为自本的民本论 ,把以民为手段的民本论转变为以民为目的民本论。同时 ,通过清理现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和民权理论以及评析政治浪漫主义和文化怀疑主义 ,试图借助权利概念来完成民之本体的建构 ,从而支持当代中国关于民权的价值理论和政治实践 ,倡导一种同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呼应的新的民本学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孟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而且其民本思想中有着特殊的革命因素:"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制民以恒产""汤武革命"。这些革命因素被后世统治者抹杀掩埋,直到明清之际重新被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所唤起与弘扬:"循天下之公""天下之土,皆民之产""可禅、可继、可革"。王夫之能够重新张扬孟子民本思想中的革命因素,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周公提出“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以后,民本思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立君为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不同论述。西汉贾谊对民本思想作过系统论述。他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说:“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王符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说:“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篇》)君不是为自已私利去奴役人民,应该为人民去消灭危害人民的东西。他认为:“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遏利篇》)王符的民本思想与前人相比并无新见,在议边、论赦中论述这种思想却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盖立涛 《理论界》2023,(7):1-6+115
墨子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肯定了民的地位,主张民为国本。在看待君民关系时,墨子认为君应当把民放到首位,先民而后君。此外,墨子还提出了“天民”思想,认为天与先王兼爱万民,为政者应当效法天与先王,以民为本。同时他提倡兼爱,主张兼爱万民,为政者要具有爱民之心,还要行利民之政。爱民为仁,爱民发自君主的仁爱之心;利民为义,君主应当探求利民之策。墨子的爱民利民思想,体现了他的民本立场,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人民性。人民的福祉永远是墨子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丹 《天府新论》2005,3(5):32-36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时期,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之中。现代民本思想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期,与传统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又与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指导思想中。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对“民”的认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共同点是:二者都重视民众的作用,都是对“官”提出的要求,都是为了富民。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都注重民众的作用,但其目的不同;实现利益的主体不同;“官”与“民”的群体性划分的实质不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正是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贤  杨森 《河北学刊》2008,28(1):229-231
本文追溯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内在矛盾。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是:民是国家社稷的主体和根基;民心是发政施治的依据;最终意义上的主权在民;君明官贤,明刑罚,倡导德化,是民本思想的治道。  相似文献   

10.
老庄民本思想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及"天道自然"认识的基础上,老庄建立了以顺民自然之性为核心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提出了轻徭薄赋、消弭战争、减省刑罚等尽量减少对民众生活干预,使民众能够自由生存、生活的主张.相对于儒家积极有为的民本思想而言,老庄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倡导无为而民自化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而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这一原则受到为人民服务核心的根本规定,包含依次递进、逐层扬弃并首尾衔接的三个环节:利己、利他、利群和利众。其中,利群和利众是最高、最本质也是最具能动性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以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为例,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同时,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状况,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这个时期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具体城市化发展情况,提出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边缘地区新城的建设,并且总结了新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建忠 《兰州学刊》2009,(2):210-213,226
早在12世纪晚期,注释法学者们(the Glossators)就遭遇了法律冲突的尴尬局面。为求得法律正义的实现和法律争议的公正解决,注释法学者提出了如何选择法律的难题。通过对《查士丁尼法典》首篇的歪曲解释,注释法学者批评了适用法院地法的单一模式,开启了人们对法律冲突和法律选择问题的思考,为冲突法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武术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武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或同一时期出现多种称谓,因此我们很难给古代武术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为了便于对我国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以现代武术概念为基础,结合古代武术的特点,运用逻辑学方法,对该时期的武术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历史轨迹,为未来纪念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基本经验主要集中在纪念活动与总结历史经验相结合,探寻纪念活动的历史价值;纪念活动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相结合,挖掘纪念活动的教育资源;纪念活动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拓展纪念活动的传播空间;纪念活动与推动社会发展相结合,彰显纪念活动的时代特征;纪念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发挥纪念活动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