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袁世凯是近代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清末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倡导新式学校教育,建立了地方教育体制,凭其社会地位为清末教育脱离旧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清末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在民国时期,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发展甘孜地区的近代学校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甘孜地区的近代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文化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促进了甘孜地区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解放以后甘孜地区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末政局动荡,为了维护统治,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开办近代学校.清末新政以前,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长吉图三地已经出现了近代学校,随着“新政”的开展,长吉图三地的近代学校开始得到发展,并形成各自特点.移民的涌入,使长吉图三地人口迅猛增长,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教育虽然蓬勃发展,但旧的传统教育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怎样,清末近代教育为民国以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代潮汕侨乡教育实现转型,以书院衰落及新式教育兴起为考察中心,观之则发现书院日趋没落并于清末民初改制,代之以新式教育。进一步研究表明,潮汕侨乡教育转型源于洋务运动、改良主义思潮、华侨助学、科举制废除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并表现出教会学校和民办学校是重要推动力、新式学校主要分布在商业发达而士绅势力较弱的城镇、新式教育地域发展失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学,自清末产生后,又经民国初年中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才使得中学教育最终得以在中华大地发展并不断成熟,这期间必然为今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研究近代中学教育,不仅可以汲取先贤们教育理论的精华,而且可以为现今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就其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论述中学教育制度、人物思想等方面,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近代中学教育发展历史轨迹的理解.时下,从多元视角出发,强化问题意识,突破固有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对推动近代中学教育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的义务教育从清末就已提出 ,中华民国成立后也多次提出并制定义务教育法规。四川虽然地处内陆 ,但也在近代积极推行过义务教育 ,对四川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四川近代义务教育的政策演进、推行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而阐明其对四川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新式小学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新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提倡“开民智”,从洋务派局限于专门技术教育转向普通教育,尤以小学教育为基础,高度重视其价值和社会作用。“戊戌维新”期间,各地纷纷涌现了一些新式小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组织形式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封建私塾,体现了近代教育发展的特征,并为清末“新政”时期“新学制”的制定及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学的角度,将天津近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演进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末洋务学堂开始引进西方体育,并建立学校体育制度;民国初期学校体育双轨并行,师资培训初步开展;民国中期体育课程重大改革,课外活动及竞赛蓬勃兴起,师资培养走上专业化道路;民国末期总体滑入低谷。其可资借鉴之处:树立开放观念;立足本土现实;重视课外活动;珍视传统体育;开发教学模式;构建体育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20世纪初,书院逐渐被学堂取代。平定书院由私办转为官办,政府干预逐渐加强,书院不自觉地被纳入科举取士之中,其功能开始转移。清末改制将书院改为学堂,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与书院变迁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一方面推动了平定教育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呈现出教育体制革新与平定教育衰落的畸形关系。研究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特别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走向以及窥探近代学校改革与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补习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当今时代十分盛行,而该类教育形式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且颇受欢迎。晚清的补习教育种类多样,包括学校补习教育、实业补习教育以及其他补习教育等。该教育形式对推动当时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当下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新政”时期,建立新教育制度,小学教育有了法律的依据,并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由此,近代小学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推动了小学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小学教育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各方面的成效,但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封建性浓厚,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办学经费不足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因而女子教育现已成为全球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云南近代的女子学校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在民国年间获得初步发展,是云南近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教育史上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05年晚清学部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晚清新式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部成立后就积极调整规范了留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学部在留学的各个国家设立了游学管理的机构;并结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国外教育的机制及时地确定了留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另外,针对前期留学教育发展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拿出了具体而切实的解决办法,主要有:留学生资格的限定与保障、留学生学习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合理分布留学国别等等。在学部的大力整顿下,晚清最后几年的留学教育朝着更加有序和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晚清书院嬗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资源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不断变革并融入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从而促进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晚清书院的嬗变即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理性。在社会转型和自身日益衰败的双重作用下 ,晚清书院历经复归书院传统的努力、新质书院的建立和改书院为学堂三个相互交织的嬗变过程 ,走完了现代转化之路。这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由此与现代教育建立了无法割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实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这是我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民国时期有关生计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民生教育的主张渐次涌现,与晚清以来的实业教育一道构成事关国计民生的教育。以往民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仅仅将其划分为各种思想流派进行论述。并未析出其共同本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诸概念的提出,产生的岐义及其共同本质。生计教育活动因为符合当时的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所以在民国教育史和社会 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后来共和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朝政府在引入电报时,曾创建了一系列电报学堂,其中以福州电报学堂为滥觞。该学堂在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中所具有的示范意义不容忽视。从办学动机看,福州电报学堂是清朝疆臣“权自我操”理念之产物,透视出的是近代国人的强烈主权意识。从教学运行看,该学堂属临时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抑或教学手段,皆具有较强的近代性,与中国传统教育大有区别。从教学效果看,该学堂培养出的中国首批电报技术人员,为日后中国电报建设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电报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术学校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8.
WTO规范具有深刻的公共卫生含义。作为WTO的主要规范,《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尽管TRIPS协定中包含了出于公共卫生考量而规定的灵活措施,然而,WTO并非以公共卫生为导向,其中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决定了WTO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而言是弊大于利。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和正在酝酿的医疗体制改革,我国应勇于利用WTO规范中的灵活性条款,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从而促进我国的公共卫生治理,这本身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书院类型主要有四种: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清代书院的教学宗旨都突出了德育的要求,并且各有一定的特点;清代书院还十分重视具体教学制度对学生德育的功能,如在选拔教师时,注重考察其德行表现;注重祭祀制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注重学规章程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作用。考察清代书院的道德教育,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并不是一开始便是现代意义的,它经历了一个从名称到意义的转换和扩展的实现过程。中国古代无职业教育的称谓,晚清将该种类型的教育名之曰实业教育。近代西方船坚炮利的威胁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洋务派认识到军事技术和机器制造的重要性,有了学习西方技术的要求和动力,出现了学“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思潮的产生。经由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和清末“新政”时期新教育运动演绎、发展,实业教育思潮达到高潮,并对晚清相应历史阶段的实业教育实践和实业教育制度建立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