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都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句法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把形式和意义的对子(称为“象征单位”或“构式”)看作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理论,在对它们简略评介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三语”,即指语法、语义和语用。这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求以致用的原则。语法研究,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去探石发穴,才能符合或接近语言的实际,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有所裨益。否则,离开内容(语义),离开语言运动(语用)去孤立地、静止地追求语法形式,势必会使一些反映语言的“人造规律”成为语言现实的哈哈镜,也会使研究者走入死胡同。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尤其应该注重语法形式与语义内容的紧密结合。要把基本点  相似文献   

3.
范围副词一般可分为两类:总括范围副词和限止范围副词。本文研究的是前一类。笔者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总括范围副词进一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的意义相当于“一起”、“共同”,第二小类的意义相当于“都”’、“全”。本文的这一部分只谈第一小类。本文主要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这一小类词进行描写,进而探究造成范围副词用法特点差异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学以语言为中心,还是以言语为中心,以“语法为纲”,还是以“口语为纲”,历史上就一直是外语教学法战略的根本问题。以“言语中心论”代替“语言中心论”也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它是个老问题。古典语法翻译派早就认定,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外语的单词和语法规则,这两方面会了就是掌握外语,说白了就是“外语教学等于语法加单词”,这是“语言中心论”的基本内容。“言语中心论”者认为,加强听说训练,能张开嘴讲外语就可应付未来教学工作,口语好就可胜任一切工作。“两论”都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把语言基本功训练与言语训练割裂开来,有人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因而不能把外语教学提高到相应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后期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概念研究”。作为概念研究的哲学对事实和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把目光投向关于这两者所作的陈述的方式,即经验命题和语法命题的概念建构。概念研究通过“语言游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让语法命题与经验命题各如其所是,让物理学命题与心理学命题各如其所是,让描述性的语法命题与解释性的语法命题各如其所是,最终反对以物理学命题的表达式为标准来攻击和改造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让一切如其所是”。  相似文献   

6.
语音教学是现代汉语(中师叫语文基础知识)课的一部分。现代汉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工具课。这门课包括语音,语汇、语法二部分,它们分别从物质外壳建筑结构系统和结构规律方面阐述语言的构成本质和作用,统一在语言的结构中。这三部分既彼此分立,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谈语音教学时,就不能只就语音谈语音,而是在整体现代汉语结构体系当中来谈语音。有人认为语音是“小儿科”,所以在教学中有明显的轻语音重语汇语法的倾向,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语言是音义的统一体,没有语音,语言将无法表达,  相似文献   

7.
修辞与语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辞以语法为基础,语法和修辞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探讨修辞与语法的关系对修辞和语法教学和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本文所指的“语法”是广义的概念,即语言结构的规律和原则。修辞的现象和规律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结构的现象和规律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伦敦学派的先驱弗斯(J R Firth)先生早在上个世纪 6 0年代就从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双重角度出发论证了“情景上下文”在语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主张要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来对待 ;他的学生 ,著名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M A K Halliday)先生继承和补充了老师的这一观点 ,进一步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情景上下文” ,把语言的情景落实到语言本身的语义上来 ,并进而提出了“语域”这个在现代语言交际中的有着重要意义的概念。“语域”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本文正是通过从对这两位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对语境理论的阐发系统分析伦敦学派对语用学研究的贡献 ,同时也肯定了功能语法在现代语用学研究中的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使役”(cause)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在语言之中的语法表现,通过几种语言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分析出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分别处于三个层次:用可以作为使役形式标记的词汇组合成的语法结构层次、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形成的形变层次和没有表层上的形式识别标记但通过语义层的分析可以得到识别的零形式层次。本文从现代汉语“使役”这一语义分析出发,试图建立所论及的语言在“使役”这一语义要素的语法表现形式上的联系。我们认为这对于语言普遍性的研究是会有意义的。而把零形式作为“使役”语义表现的一个形式层次,则具有很大的思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景颇语的实词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现象,在汉藏语的许多语言中都能见到。实词虚化是语法、语义演变的一种方式,它对改变语言结构特点起着很大的作用。研究语言的演变,不能不研究实词虚化。因为实词虚化不仅改变实词的意义,而且有些还改变其语言形式。如果不弄清实词虚化的特点,就不可能确定其原先的面貌是什么。就语言历史比较来说,拿已改变的意义和形式来比较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西方有些学者重视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研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语法化”或我国学者提出的“词汇语法化”,其概念与这里所说的“虚化”不完全相同。语法化,主要是指非语法成分转为语法成分;而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的"字语法功能类别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德熙先生[1]把“红红的”和“非常便宜的”中的“的”看作相同的类别,认为都是后缀;而把“非常便宜的”与“便宜的”中“的”却看作不同的类别,认为前者是后缀,后者是助词。这一分类忽视了“的”字语法分布的不同层面,具有明显的不足。语言事实表明,现代汉语“的”有三种主要的语法功能:作为黏着语素(后缀)、作为独用的语法单位(虚词)、作为所译外语词性的标记。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有必要保留原《暂拟系统》采用的“词素”这个概念及其意义。这是由于词与比词小的语言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词素”看作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并把“词索”同“宇”、“词”区分开,对手掌握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是很有帮助的。而主张改用“语素”的概念及其定义的种种理由,尚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间于定语和中心词的“之”,在词类的归属问题上,语法界长期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从具休的语言实际出发,“之”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都很不同于一般的介词,它们之间小同大异,把“之”归入介词是勉强的。“之”是结构助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而不是介词。  相似文献   

14.
FonF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克服了“以意义为中心”和“以语法形式为中心”两种教学法的不足,强调在交际性课堂里注重意义的同时也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从而把两种对立的教学模式融为一体。实证研究表明,与单一关注形式或单一意义的教学方法相比,FonF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它能促使学生把更多新的结构融入他们的语言系统并加以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性,还能提高其语言使用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时制”和“时”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时制”是一个语义范畴概念,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我们把其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语法手段所表达的时制意义称之为“时”。在印欧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中时制问题备受关注,对其认识也是逐步加深;而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中国学者很少涉足时制问题。本文认为汉语这种没有“时”范畴的语言如何全面表达“时制”这一语义范畴还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成语法学派的诞生主导了当代语言学研究从结构分析模式向生物语言学框架的“由外至内”的范式转向;原则和参数理论时期“自上而下”从普遍语法内部探究其规则及应用,推动了语言获得研究向纵深发展;最简方案时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从普遍语法之外的第三要素出发,以“自下而上”为主,融合两种方式考察狭义语言官能的本质。生物语言学走向交叉学科背景下探索“最小递归”和语言官能演化之谜的道路。本文论述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建立动机及历次转向的动因,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要建立比较科学的汉语语法学理论体系 ,就应在正确的语言观的指导下重新认识语法学的研究对象。王希杰先生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贯穿到了语言研究的各个层次 ,并且拓展了语言研究中的“潜”层面 ,从而提出了“大语法学”的全新理论构架。王希杰先生还从语法非系统性的角度把语法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升到了理性高度 ,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建立了科学的动静观。同时 ,王希杰先生还以科学的统一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统摄语法学理论体系 ,这些都为21世纪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发展、为科学的汉语语法学的建构开辟一条宏富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一般逻辑教科书认为:“一般说来,虚词是不表达概念的”,因为虚词“只有语法上的意义,它本身并不表达概念”;又认为:“也有一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因为“这些虚词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把具有“语法上的意义”作为“虚词不表达概念”之说的依据,而把“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作为虚词表达概念之说的理由,这是欠妥当的。因为“语法上的意义”与“反映了事物之间或  相似文献   

19.
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特点,往往都是把一种语言跟它没有亲属关系的、语系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才能显示出来。具体说来,把汉语和蒙语进行一番比较,就能发现汉语和蒙语各自特点。“声音美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有些人这样认为。按照这种说法,其他语言的声音就不优美。也有人说,汉语语法构造表现逻辑性,词汇表现现实性。这也似乎成了很突出的特点。难道其他语言的语法就不表现逻辑性,词汇就不表现现实性吗?如此把语言的共性当成某一种语言的特性,显然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对于以“我喜欢他老实”为代表的句式的分析,是很分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是作为兼语句,一种是作为双宾句,还有一种是作为主谓作宾句。本文不打算对各家语法体系进行评论,只是想通过分析对比,看看这三种意见中哪种意见更接近于语言实际,把这种句式归于哪种句型更符合它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