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同老舍亲属,在原《老舍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老舍先生的全部作品,出版了十九卷本的《老舍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这套《全集》是老舍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集成,汇总了近年来老舍作品挖掘、搜集...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文学创作虽然始于20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小铃儿》,但是作为创作道路的真正起点却是从他在国外写作的最初三部长篇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开始的。如果我们把老舍的创作道路比作一条奔腾的江水,那么早期的这三部作品就是这江水的源头,30年代的《骆驼祥子》、40年代的《四世同堂》、50年代的《龙须沟》和《茶  相似文献   

3.
老舍散文研究的寂寞的,谢昭新《老舍散文艺术欣赏》是仅见的一篇专论.虽然已有了16卷本《老舍文集》中的散文专卷——第14卷,较完备收入了老舍解放前后作品223篇40余万字,早已有了由冰心作序的《老舍散文选》和由吴组作序的《老舍幽默文集》等,但是,读完老舍这些散文,让人感到他与鲁讯、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梁遇着等前辈或同辈以文为利器、以文为自娱、以文为清志、以文为诗、以文为情趣、以文为学识、以文为人生等等,都难得是一路,与中国现代化散文的悲哀、忧患、苦涩、愤懑和屈辱的诗性情感和悲剧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老舍的长篇小说为基础,探索老舍幽默风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对刘诚言同志的《老舍幽默创作发展的线索》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异议。本文认为:老舍幽默风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趋于成熟——臻于完美。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分别是:《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离婚》;《正红旗下》。  相似文献   

5.
这是《老舍全集》等众多出版物都未收录的老舍的一封信。该信内容丰富 ,涉及老舍当年创作、社会活动、身体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解读此信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舍研究中的一些难点。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和美国新闻处前总编华思上世纪40年代撰写的《读(骆驼祥子)》和《评(骆驼祥子)英译本》,是早期《骆驼祥子》接受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但失收于老舍研究的任何资料中。这两篇文章不仅能避免接受者的盲目与自信,纠正以往接受研究的偏差与问题,更能打开接受者认同与重构、修正与跨越的新视阈,堪称《骆驼祥子》接受传播史上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7.
1993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石兴泽先生独撰的首部老舍研究专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该书从文本分析出发,以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历史波澜为背景,在动态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老舍文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及文化心理嬗变的复杂形态,从而奠定了他在老舍研究界的学术地位。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石兴泽先生笔耕不辍,先后有《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人民艺术家———老舍》、《<骆驼祥子>解读》等专著陆续问世,宏观而细致地梳理了老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不断地为老舍开拓新的研究空间。2005年5月,石兴泽先生的老舍研究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多感性材料,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都有重要的思想史方面的价值。《猫城记》因此而在老舍的作品系列中占有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随着“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被清算,《猫城记》的研究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已有好几篇《猫城记》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它们填补了老舍研究中长期留下的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9.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艺术和讽刺与幽默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老舍的文艺思想:认为“美即真实,真实即美”是老舍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美学基础;老舍在人物创造方面主要受《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影响;其语言艺术方面的众多论述丰富了现代文学理论;其幽默与讽刺的独到见解至今仍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老舍的文艺思想以抗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注重“好不好”,后期注重“对不对”,即从重艺术技巧发展到重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任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1966年8月被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短篇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龙须沟》、《茶馆》等。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一生中究竟写下了多少封书信,恐怕永远也无法去作准确统计了。目前,广大的读者只能从《老舍书信集》①中看到老舍的部分书信。笔者在编撰《老舍年谱》②的过程中,又先后收集到《老舍书信集》之外的三十六封老舍书信。在这些书信中,除老舍致郭沫若夫妇的八封书信外...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的赞歌─—读老舍的《正红旗下》韩莓《正红旗下》是我国当代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先生晚年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老舍毕生笔耕勤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杰出作品早已为广大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然而,作为老舍唯一的一部反映满族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论及老舍前期创作的发展变化时,学术界通常以长篇小说《离婚》作为作者写作才能基本成熟的标志;而近来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标志与其说是《离婚》,还不如说是《月牙儿》,后者是老舍创作史中的  相似文献   

15.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指出:《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老舍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表现为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走向成熟;同时,《茶馆》也反映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矛盾性,以及他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舍与新诗     
诗人臧克家在《老舍新诗选·序》中说:“如果向读者介绍:老舍是小说家。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多余的话。说老舍是戏剧家。‘还用你说’,读者和观众必如是说。说老舍是诗人,而且是新诗人,不但广大群众,即使文艺圈子里的人,也会有点茫然,甚至愕然了吧。但,老舍确乎无愧于新诗人这顶桂冠,这并非我加给他的,有他大量的新诗创作作证。” 收在《老舍新诗选》(198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四十八首诗(包括长诗《剑北篇》在内)。老舍作诗的历史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他练习写的是旧体诗词。当时他对古典诗词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十八家诗抄》、《陆放翁诗集》等常使他爱不释手,以至诚如其言,在“其他课上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我总  相似文献   

18.
舒乙说:《老舍五则》本身的成败将取决于观众的评价,但它在老舍短篇小说的改编上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小说《二马》和一些散文篇章中塑造的英国形象是立体化、多面性的。其中老舍有所侧重,他以异域作为窗口来打量、审视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并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闪光之处为中国的振兴与强大开辟新路。由于老舍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与特定的历史情境关系,老舍在塑造英国形象时有了认同与否定、借鉴与排斥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0.
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名著。作品中一个个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发人深思的历史沉痛感。(一)老舍的创作始终如一地对人民和国家命运真挚关心。他的作品写得最多和写得最成功的,是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出现的“多余的人”形象;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被时代生活所毁灭的悲剧。《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与一些正面描写抗日战争和歌颂革命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