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对于清朝不许他干予西藏的控制权和族内混乱方面的规定深感不满,遂掀起叛乱。这次叛乱的结果,不仅加强了清朝对青海以及包括喀木(康区)在内的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成为该地区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过去对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研究对于1723年发生于青海的所谓罗卜藏丹津叛乱,正如先学佐藤长曾经在其题为《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一文开头部分精辟地指出的那样:“可以说是规模较小的、历史上常见的边境异民族叛乱之一。”可是,佐藤氏在其论文中又说:这次“叛乱”被镇压后,“青海和硕特的活动被大幅度限制,其存在的意义完全改变,基于此点,我们不能不认为它有巨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清雍正二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政府立即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和管辖.至清朝中期乾隆朝期间,清政府在继续实行雍正朝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及青海地区的形势,对青海藏区社会实施了具有弹性的政策.文章依据相关史料,探讨了乾隆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4.
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青海陷入严重的危机。平叛后,清政府虽然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但当地的政教关系依然紧张。三世章嘉利用自己"国师"的特殊身份,不遗余力地从中进行调解,缓和了这种紧张的关系,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青海三十旗始末〔日〕若松宽(WakamatsuHiroshi)翻译晓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年羹尧率清军镇压了1723年(雍正元年)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政府根据年羹尧的提议,于1725年(雍正三年)把旗制导入青海诸部落,诸部落的牧地被划...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青海蒙古族的由来、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作了考察。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元、明、清以来,陆续从内蒙、新疆等地迁移而来的。经过明朝的军事打击和清朝罗卜藏丹津的反清失败,再加上频繁的疫灾、酷吏和兵乱的袭击,20世纪初,青海蒙古族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7.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以后,清朝加强对青海各族的统治,设置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藏诸事务.三年(1725年),在青海藏区设置于百户制度,对藏族部落首领给以上司千百户;土司巡检等官职,命其分管各部落、四年(1726年),西宁办事大臣达鼐会同西宁总兵周开捷清查各部落户口,划定地界.“因俗设官”.分别赐予千百户等头衔.清朝政府把青海地区藏族部落及主要由藏族牧民编成的实罕诺门汗旗限制在黄河以南,归贵德厅管辖;黄河以北划定为蒙古游牧地区.道光年间,贵德厅所属黄河以南汪什…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三年(雍正元年),在我国西北部青海地区爆发了以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为首的反清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规模不大,且历时较短,但它却造成了青海地区的混乱,危及到甘肃、西藏和新疆等地区的安宁。清政府采取果断的平叛措施,基本上安定了青海地区的社会秩序。这件事,在清代历史上算不得重大政治事件,但它在青海地方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本文仅就笔者所能接触到的资料,对这次叛乱发生历史背景、叛乱经过以及清政府平叛后的善后措施等方面,作些粗略的考察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724年,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整顿和管束,其中关于喇嘛衣单口粮的规定,就具有控制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限制寺院规模的作用。虽然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并没有完全受衣单口粮规定的限制,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罗卜藏丹津事件的性质的分析,认为对历史事件的定性应取决于以下三点:第一,对事件主体人的主观动机考察;第二,对事件客观结果的考察;第三,坚持把两种考察同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