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政治保障,不容动摇。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在于:它符合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族情的结合;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是"民族自治",也不是民族一体化;它拥有符合现代国家建构要求的政治优势,既充分保证国家主权统一,又符合现代社会正义与公正的价值理念。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需要从培育公民身份认同和中华民族国族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利益协调机制和积极推进协商民主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我国少数民族自治权、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和谐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政治制度。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当前民族地区的治理存在不足和局限,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对我国民族采取"去政治化"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历史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实践性,我们不是讨论废除而是应该讨论如何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如何进行完善和创新。少数民族政府作为一个政治体系随着环境变化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提升民族地方自治政府的治理能力和适应性以应对当前的民族冲突、民族矛盾以及民族分离主义,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话语即权利,在特定语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话语体系都是一种价值表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解决和研究民族问题树立了"治理"的价值准则。"治理"话语与我国现行民族理论政策上的"帮助"话语、"自治"话语和"民族关系"话语存有矛盾。贯彻"治理",使我国民族工作主题有了重要目标,使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有了新内容,并拓宽了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执行方式。运用"治理",可以看到当前关于民族问题研究中的"族群""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话语不符合治理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是运用正确的理念、政策与制度团结凝聚中华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作为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与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但最终皆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国家建设,并伴随着民族事务治理实践逐渐被赋予中国特色的制度内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确立与发展过程,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为中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殊性之间采取的一种妥协性制度,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体制建设进程的产物。基于民族区域自治,文明帝国的"藩属"成为民族—国家内部的"边疆地区"。国家优待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将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整合进现代语境下的国家"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既承认、容纳和适应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也固化了族群边界,并受到国家政治、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运行机制上制度效能有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在遭遇一系列的挑战,面临一种不确定的演变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基于系统化的国家治理视角,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三方面,对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践。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践呈现聚焦脱贫攻坚、支援重心转向社会民生领域、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等特征,并从目标指引、价值导向和组织保障三个维度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从创新支援形式、完善考评体系、推进制度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它是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法学界已有所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既不是与一定地域无关的‘民族自治’,也不同于苏联的共和国,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治理云南民族地区的过程中,通过团结民族上层、摸清民族地区的"区情"以及通过民主改革、培养民族干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民族经济、建设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等,创造性地解决了云南民族地区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系,使云南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边防巩固.  相似文献   

9.
多民族国家为实现对少数民族及区域的有效治理,会根据本国情况采取不同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受到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少数民族分布和发展状况、前苏联民族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该制度的正当性问题需要辩证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在国家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通过民族问题事务化、地方化,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寻求解决,而非笼统地"去政治化"乃至取消。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用族群代替民族,民族是由语言、文化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及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划分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尤其是文化心理素质,即民族意识是不容易"淡化"和消失的。民族政策要与时俱进,进行调试,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不能"去政治化",而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各个时期国家的民族政策,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解决。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现行对票据法的有权解释,商自然人可以作为汇票的付款人进行票据支付行为.但是我国新颁布的<破产法>仍然没有赋予商自然人以破产主体资格,这样势必造成商自然人作为汇票付款人.当其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时,汇票持票人期前追索权的行使遭遇阻碍的后果.因此赋予商自然人以破产主体资格,对于弥合法律之间衔接的漏洞.保证汇票持票人期前追索权的顺利实现,贯彻落实票据法的立法宗旨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