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是承印度佛教大乘教义应机而成的,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根据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从释印顺生平及"人间佛教论"、由释印顺"人间佛教论"观照贾宝玉和贾宝玉的佛乘境界三个方面,得出贾宝玉深具佛性、最终成佛和达到缘觉乘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明清士人对佛教轮回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轮回是信说,可以通过典籍中的记载予以证明;一种认为典籍中出现的轮回事例,是附会佛教之说,不足为凭;还有一种认为轮回事例虽然存在,却只是偶然现象。对于佛教轮回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支持者认为佛教轮回说可以收拾教化人心,辅助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辅助国家治理;反对者则认为轮回说并不能实现上述社会功能,反而将助恶抑善。同时,明清士人基于儒学或世俗立场,对佛教轮回说产生种种新议与异见。这种情形既说明了明清诸多士人将现世的人间祸福作为轮回转生主体的世俗视界,也表明了他们对外来宗教采取的扬弃、利用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社会纷乱不息,著名高僧太虚大师通过"人间佛教"理论提出了如何使社会和谐的医治处方.七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上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理论的回顾,力图追索出其思想深层理论脉络的特点.认为,太虚的"人间佛教"阐释其佛教人生观与"人间净土"的背后,其理论依据是其世界观——唯识论,故而"真现实"思想成为太虚佛教思想的核心.在梳理太虚"人间净土"思想之余,本文还考察了他的弥勒净土思想,并尝试对这两种净土理论的关系作出一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自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后,星云大师继承并发扬了人间佛教理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建设与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人间佛教重视世俗,没有修行,缺乏神圣性等。从佛教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星云大师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主要内容,集中论述佛教与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建构问题,最后对两岸佛学界正在争议的人间佛教核心问题即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何在、神圣性如何建构、佛教信仰如何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众生能否成佛?若能成佛,根据是什么?如何成圣作佛?是佛教的根本问题和最终目的。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他空见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开展的。 何谓他空见?有人说,觉囊派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有人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  相似文献   

7.
魏晋学术值佛教勃兴而别开生面,魏晋玄学的"言意观"值竺道生而在根本方向上也得一大转关.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竺道生不仅把言提高到了与象并列的地位,从而使玄学的"得意忘言"说经过改造,也同时含具了"得意忘象"的涵义,而进而把"得意"、"入理"与"入道"看作一回事,认为由言即可直接入道,完全抛弃了玄学由言经意再到道的入道模式,从而使"得意忘言"这一魏晋玄学的经典阐释理论顺利过渡成为一种成佛也即体道实践理论,同时也为人们的审美实践、审美观照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正月法会期间的布施现象为案例,基于藏传佛教经典和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布施论述,探讨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力和现实意义。佛教理论强调布施行为的出发点是以善心为前提的。学术领域中将布施行为置于礼物和献祭之间,从交换、互惠和契约的角度,强调其社会功能。综合考虑布施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及田野调查结果,认为布施行为的内在动力为一种自我交换机制,通过对有限资源象征化,以实现解脱、成佛等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台刊《宗教哲学》第6卷第3期上发表文章追问,一个中国佛教思想家思考问题的前题 和视角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是完全基于纯粹佛教的立场呢,还是带有更强烈的中国 思想的语境背景?这一“本位”问题,实际上是基于对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范式的思索。关 于中国佛学之研究著述可谓多矣,但大体不出二途,或纯从佛教哲学角度,或着眼于社会史 视域,前者更多侧重于佛教文本之分析,后者则强调佛教作为一个历史因素的社会、文化功 能。若从思想史角度言之,则二者可综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综合与中国佛教思想本 身具有两种品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成为"经"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慧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生命观的最可靠文献。《坛经》关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从涅槃性空的高度来观照生命的"毕竟空",而且注重从修禅者自身出发,来自我体悟自心的解脱和自性的成佛。《坛经》的生命观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论;自行(自修):生命解脱论;自见:生命智慧论;自在:生命境界论;自度(自转):生命价值论。《坛经》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积极入世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关爱生命的和谐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两性差异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分析了女人"五碍说"与早期佛教女性观的矛盾歧异之处,认为应该综合理解、辩证看待"五碍说".文章指出:从佛典中的情形看,女人"五碍"说并非单纯贬抑女性的含义,更主要指人格缺陷心性不净导致的精神障难,成为对多染多欲懦弱善妒之类特性的概念化表征,再者,女人"五碍"说还反映了女性在其性别特征上与男性的不同;同时,女人"五碍"说也反映了古印度女性的现实情况以及佛教对现实的妥协,表现出早期佛教为顺应社会环境在女性观上的大男子立场,或多或少暗含有歧视女性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阐述了早期佛教女性观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于死亡有独特的认识。传统上,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超越生死轮回、获得解脱成就为目标,并把观察死亡作为修行、拯救的重要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宗喀巴对此有深入的论述,在佛法实践中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印顺法师从人间佛教的立场出发,以《阿含经》等佛教原典为依据,对此展开了批判,认为以"念死"作为入道之门,是悲观厌世的小乘意趣,而提倡以"十善业"为代表的"端正法"。印顺法师的这一批判,既有适应"人道"的"契机"的追求,也有"契理"的依据,但宗喀巴大师的论述,也有其契理契机的合理性。其实,细究印顺法师的思想,他也并不完全排斥宗喀巴的法门,双方虽然进路不同,实则旨趣归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今时代是近代以来由太虚大师首先开启的人间佛教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各地蓬勃发展的时代。鉴于人间佛教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和重要的成就,因而本文提出对其经验、教训展开建设性的研究和理性的探讨,这是有其必要性的。为此,本文提出人间佛教历史必然性这一议题,认为这一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关乎今后深化认识、理解人间佛教思想、运动的理论关键。文章从佛陀本怀、佛陀之后的佛教史、菩萨智慧学、近现当代人类文化普世性价值的变迁等四个方面,对于人间佛教历史必然性的议题进行了简要而深入的论证。篇末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中国大陆人间佛教文化健康开展的态势,并以"南有济群、北有真广"两大人间佛教道场的耕耘与成长,概括这一发展态势。文末我们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也对星云大师佛光团队在人间佛教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及其世界意义进行了一些新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人间佛教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此外,印顺(1906~)、赵朴初(1907~2000)等也对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了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将人间佛教说与中国儒家人学思想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叶,中国佛教界发起了"人间佛教"运动,这是传统佛教因应社会时代变迁而兴起的一种"复兴"运动,其实质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佛教原典精神进行新的诠释与实践,以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和人间化.近几十年,人间佛教运动在台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其他世界性宗教相比,佛教具有极大的文化包容性和社会普适性特质,具体体现在对异质文化的宽容与兼融,故可以随着时代、地域、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改变其外在的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但也由于缺乏自身坚固的稳定性特质,因而容易产生诸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牟宗三虽共同继承了熊十力的学术"衣钵",但在"智入而仁守"亦即"证悟本体"的路数上仍有较大差别,唐是"即工夫显本体",牟是"即本体即工夫";因此,唐君毅的著述目标是证成生命的真实存在,"道德理性"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牟宗三的哲学思辨始终围绕"两层存有论"展开。因有以上不同,唐、牟的佛教哲学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唐、牟对"佛性"及圆教判别等问题的阐释为例,比较了二人的佛教哲学思想的不同,认为唐、牟都是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完成了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途径的"现代格义",整体上说,唐君毅的佛教哲学诠释与思想判析比牟宗三更为注重学术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变迁伴随着"西学东渐"而展开,无论在佛教界、学界、居士界都有明显的现代性变迁痕迹并显示出具有中国佛教自身特点的理性化与世俗化发展模式。从佛学思想观念之变与佛教发展的社会调适这两个维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向度可概述为三个层面:在观念层面,西方现代理性思维及现代性观念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与融通多附会西方现代性观念以及佛教内部进行理性化的自我批判与反批判;在社会层面,近代中国佛教开始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的契合,这在佛教界主要表现为以太虚为代表的"人生佛教"及其弟子推行的以"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教改革运动,在居士界则主要表现为居士佛教世俗化教团组织的建立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等;在研究方法上,开始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替代"信解行证"的传统方法,这一佛学研究方法的变迁既是中国佛教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针对:虚云和尚、印光法师、弘一法师与太虚法师等四位近代佛教人物的修持方式进行梳理,这四位现代僧人,有誉为"民国四大高僧"者。文中从"虚云和尚主张禅净不二"、"印光法师强调念佛往生净土"、"弘一法师持戒导归净土"、"太虚法师要在人间创造净土"等四部分展开论述;结论部分,再对这四位僧人的修持方法与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虚云和尚虽是禅师,但他主张"参禅、念佛","道本无二",对他而言,"禅净不二"。印光法师深通经教,以一句弥陀,为日常行持。弘一法师是专弘南山律大家,因受印光法师影响,所以在修持上,推崇净土念佛法门。但他鼓励修读诵《普贤行愿品》、兼修地藏法门与药师如来法门,这是他师从印光而有别于印光之处。太虚法师是一位富有创意的僧人,在修持上他虽曾有"过定境三次",终"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而走入人群,开展出影响当代的"人间佛教",他可以说是一位人间菩萨的真正行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创立者吉藏用"无得正观"来总结佛教的教观出发,以"无所得"为主要内容对佛教的实相论与根本三昧做了结构性的梳理,指出"无所得"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大小乘佛教的中心思想,从四重二谛、圆融三谛和无分别智三个层面,分析了无所得的内在逻辑,指出"无所得"的思想对佛教各宗各派的深远影响,认为理解这一思想对从总体上把握佛教教理和禅观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禅定是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为什么一定要"修定"?修定究竟有哪些效果?修定有没有局限性?本文依据印顺法师的有关分析,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说明。在印顺看来,修定可有"现法乐"、"胜知见"、"分别慧"、"漏永尽"等四种特殊的效果,而且很容易产生不同于凡人的超常体验或能力——神通。但"外道"通于"神通"的事实,恰恰反映了"修定"的局限性。基于佛教的"德性"立场,印顺得出了"修定中所得的‘漏永定’不彻底"、"偏重于‘定’的‘秘密大乘佛法’不究竟"等重要认识。他认为,依据信、定等修行方法,容易导致对"胜义智慧"的忽视,容易偏离佛教的"正知正见"。本文认为,恰恰是印顺对"正知正见"的强调,反映着人间佛教对修行实践中德性实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