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要]马鬃山是河西走廊西段的一座山脉,也是进入蒙古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一道门户。20世纪上半叶围绕马鬃山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族群流动,在当地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影响了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平衡。苏联的地缘政治影响波及中国西北边疆,使马鬃山呈现出一定的边疆性特征。同时天山一带的哈萨克民众与新疆军阀之间的冲突,也与苏联有着潜在的关联。在这种情形之下,苏联的地缘政治影响在传输过程中逐渐进入河西走廊的西段,使马鬃山成为河西走廊周边社会能量的传导中心。周边不同族群通过马鬃山进入走廊内部,对于20世纪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特别是中亚五国独立以来,中亚地区日益成为大国及各种政治势力博弈的场所。去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的中亚,地缘政治上的博弈之动向,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一、地缘政治主题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受限于地理、人口诸因素,本身并不能成为地缘政治的中心。它为各大文明的交汇之地,同时也是各大文明的边缘地带,只是最近的一二百年方成为地缘政治角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以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本文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试图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以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吐火罗在河西一带的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吐火罗人在河西走廊一带活动的考察,探讨这一特殊的原始印欧人群体在丝绸之路河西段上所起的特殊作用,从而为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早期印欧人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中所占的地位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民族走廊"的学术概念.李绍明先生对此概念加以阐释,认为指的是"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学界围绕"西北(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这"三大走廊"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精干团队和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文学,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批重要作家和独具特色的作品,构成河西文学的新气象。他们书写河西,不约而同地展开对地域情境的叙事和抒情,重构着河西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他们重新发现被所谓正史忽略或遗忘的历史,重视日常生活的河西历史,表现民间文化和民间情感;他们的创作体验源自河西又超越地方与族群的人类意识,执着地把一个奇特的河西世界展现给世人,开辟着由地方性而通达人类性的蹊径,也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框架,中国六大经济走廊有两条经过湄公河地区。湄公河地区有着显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前景广阔的市场,是各大国竞相关注的焦点。中国、印度、日本都与湄公河国家展开了跨国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合作,在湄公河地区呈现出了南北和东西走向的纵横交错、交叉重叠。本文以"地缘—市场—认同"作为跨国经济走廊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印、日与湄公河国家合作建设的跨国经济走廊在湄公河地区面临的竞争,并尝试探索推进各经济走廊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路径。本文认为,中国应与印度、日本不断深化地缘战略互信,在湄公河地区开展双边及多边市场合作,统筹推进"南北—东西"协调对接,深化"软"联通互利合作,构建深层次相互认同,打造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日发展战略的对接提供积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西"一词在司马迁的时代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洛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一小块地区,一是指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到了东汉,河西仅仅指今河西走廊一带,三国、魏晋、南朝一直延续这一用法.但是在南北对峙时的北方,情况稍有不同,河西除了指今天河西走廊地区外,最普遍的含义是指东起今山西吕梁山,西到今甘肃、宁夏两省间的那一段黄河之间的一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与"是"不是简单的择一而译的问题,而是哲学思想的双螺旋:一个是在原因中的求证,从中演绎出一整套的时空参照体系;一个是在原理中的求证,在不矛盾律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真理的知识维度。无论是在原因中求证还是在原理中求证,是西方哲学的固有理路,是西方哲学追求真理的固有品格,忽视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西方哲学,不可能理解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不可能理解西方文明全球化深而且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沿线的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在两汉以前就生活着一些族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向河西走廊移民戍边,设郡置县,在西域设置都护,驻军屯田,并建设从河西延伸到西域的长城,以建设和维护丝绸之路;两汉之际丝绸之路一度阻断,班超出使西域,驱逐匈奴,重开丝路;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主要依靠河西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以上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吸取。  相似文献   

13.
明初,为解决河西走廊的军需供给问题,明朝以出售食盐专卖权为突破口,吸引商人到边仓上纳军需。此后,开中制逐步由临时性的措施演变为常态化的边饷供给制度,具体形态也经历了由实物开中到货币开中的演变。终明一世,开中制的实施促进了河西走廊军需问题的解决,加快了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河西走廊与内地间的联系,提高了河西走廊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叶以来,农业发展与人口迁移促使"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一线发展成为连接天山北路绿洲与阿尔泰山草原的农牧交错带。这条农牧交错带东连河西走廊,北接蒙古草原道,成为连接边疆与内陆的一条重要走廊,密切了边疆各区域之间、边疆与内陆之间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交流,使边疆更有效地整合进了区域与国家体系之中。走廊促进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生活在边疆的民族更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15.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六大经济走廊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是欧亚大陆中部的一个重要建设目标。但是,作为地缘上相互毗邻的两个地区,中亚与西亚在互通互联、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中亚与西亚之间交通运输线路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相互之间贸易额小,产业结构单一,贸易结构相似,贸易便利化水平低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不仅对中亚与西亚之间的合作形成障碍,也对当前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建设造成明显的影响。除加强中西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西亚国家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两个地区间贸易便利化外,还应该考虑借助"双重身份"国家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加强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河西走廊典型农作物种植区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对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中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以及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进行了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明的大范围研究,学界普遍存在这样的预设:在大规模相互交错的文明的城市中心形成过程中,欧亚大陆的青铜时代是关键阶段。在这一预设下,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其他地方则被认为是仍处于文明未发萌的新石器时代的"他者"。然而,借助于对一些物品的流动方式的考察,包括食物等,会发现在这些"他者"中,物品的传播有着不同于欧亚模式的途径与意义,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了不同于欧亚文明的文明体系。对这一文明体系的考察,不仅能打破视青铜器时代为通向现代性的必经之路的偏见,也为思考文明这一概念的多中心性与多元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之下,少数民族社会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河西走廊在中西方文化互通历史上形成多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多元生态聚合区域,资源丰富性、经济后发性与生态脆弱性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对河西走廊民族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思考,是厘清生态文明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部,南依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脉。绵延一千多公里的狭长地带,片片绿洲人烟稀少,水丰地广,宜农宜牧,历来是中国移民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河西,是移民的走廊,一部河西走廊开发史,也是一部移民活动史。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