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乾时期,因为对准噶尔军事斗争的需要和西域新疆的开辟,河西走廊军政建制经历了数次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是河西走廊各卫所改置州县,实行与内地划一的督抚州县制,另一方面是河西走廊驻防军事体系的重大调整,部分驻防旗营分防新疆,参与西域新疆屯戍.河西走廊在西北边防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和西域新疆的开辟是推动军政建制演变的主要动力,对准噶尔的军事斗争需要是推动建制演变的次要力量,河西走廊军政建制调整演变是上述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条件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指出了河西走廊的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通过建立节水型农业、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耦合等手段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及效益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民族交通枢纽,历史上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有明显的文化边缘性特征.当前河西走廊的多民族关系呈现出民族杂居程度不断提高、族际交往日趋密切、语言趋同化现象明显、民族意识增强等特点.当前河西走廊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经济利益纠纷、人口流动加快及民族意识的差异等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以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本文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试图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以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秦汉之际河西地区的民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先说明,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秦至西汉前期,到汉朝政府大规模经营河西时为止,但也涉及到此前此后的有关问题。所指河西地区,既包括河西走廊,也包括走廊两侧的山谷地区和沙漠草原,比后来西汉设置河西四郡的范围略大。因为西汉河西四郡主要管辖走廊地区的冲积平原和绿洲农业区,而许多少数民族则不受此限。文中所说的“民族”,泛指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组织,包括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群体,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不同。探索这样一个新的课题,并非一个人的力量能轻而易举的完成,这里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供学术界研研讨论,谬误之处,一定会有,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它由河西走廊和陇西走廊组成。西北民族走廊与其南端连接的藏彝走廊共同构成了汉藏走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大的历史民族区域。西北走廊内部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但其地貌地形、气候类型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这为历史上农、牧民族在这一地区的迁徙往来、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提供了得以发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不仅在古今地缘上处于交通要道,并且在当下中国的文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中也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河西走廊的这一交通、文化要道的充分理解有助于"一带一路"现代化战略在地缘以及知识体系上贯行。民国时马铃梆对河西走廊的书写,呈现了多文明的知识体系在河西走廊这一区域的碰撞融合,是理解当下中华文明多元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历史农业技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自然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重视土地的休耕、施肥、排碱、浇水的时机以及浇泡冬水、秋水等.由于受社会经济衰微、耕作技术守旧、农民生活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尚属粗放,并直接影响到该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河西走廊典型农作物种植区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对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中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以及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进行了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中,美国城市政府体制为适应急剧的社会变迁而发生重大变革,由单一的弱市长制演变为强市长制、委员会制和经理制。这三种新型市政体制提高了美国城市的管理效率,促进了城市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探索到一条现代化条件下推进民主政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北宋西北沿边的入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入中成为宋政府解决军需财用的重要办法,在西北沿边军需供给中更成为主要手段。西北沿边的入中物品并不限于粮草,还有茶、盐、布帛、瓦木铁器等。折中的方法频繁变化,主要可分为折物、折钱和折钞三种。西北沿边的入中对茶盐政策、国家财政、商品贸易、市场物价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敦煌壁画中反映骑射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敦煌壁画中的骑射文化是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相互友好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不同时期骑射文化的聚合,同时也反映了河西走廊古代民族的发展里程。  相似文献   

15.
[提要]马鬃山是河西走廊西段的一座山脉,也是进入蒙古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一道门户。20世纪上半叶围绕马鬃山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族群流动,在当地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影响了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平衡。苏联的地缘政治影响波及中国西北边疆,使马鬃山呈现出一定的边疆性特征。同时天山一带的哈萨克民众与新疆军阀之间的冲突,也与苏联有着潜在的关联。在这种情形之下,苏联的地缘政治影响在传输过程中逐渐进入河西走廊的西段,使马鬃山成为河西走廊周边社会能量的传导中心。周边不同族群通过马鬃山进入走廊内部,对于20世纪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绿洲区光、热、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为该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重新定义绿洲概念,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荒漠化和盐渍化、发展特色产业、知识化是实现河西走廊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时代,政府通过移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使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开发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当今的开发中应该遵循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使开发程度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河西水资源与发展节水农业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西走廊是以内陆河绿洲经济为特色的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河西水资源利用存在农业耗水量过多和水资源利用率过大的问题,这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发展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长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文学,也是念卷的底本.河西宝卷继承了敦煌变文内容以及散韵相间、有说有唱的说唱传统,又袭取了佛教忏法、科仪的宣讲仪式和唱词结构,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发展.从敦煌变文到河西宝卷,表演场域从佛教寺院转移到民众家庭,讲唱主体从佛教僧侣更替为普通俗众,宣讲仪式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唱词结构从简单的一段式演变为复杂的四段式又简化为三段式、两段式、一段式.从敦煌变文发展到河西宝卷,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变异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