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苏联解体后,泛突厥主义思潮在土耳其、中亚地区重新抬头,为国际社会所注目。泛突厥主义能否像其希望的那样,使土耳其、中亚和其它地区的突厥民族联合起来,形成某种形式的政治联合体?本文拟结合中亚突厥诸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对此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后突厥汗国成功地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和措施。对外,默啜可汗采取和战并行、软硬兼施的策略,扩大汗国的领土范围,为汗国的发展谋取了较大的利益,对内,则加强自身政权建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步入历史上最辉...  相似文献   

3.
受泛突厥主义的影响,导致我国新疆一些民族的少数知识精英认为维吾尔族与土耳其都是古代突厥人的后裔,甚至同属于一个民族——突厥族。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回顾历史,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人口与种族特征以及语言文字特征,古代突厥与当代突厥语族语言各民族的关系,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所谓维吾尔族与土耳其是一家完全是扭曲历史事实的谬说。  相似文献   

4.
在吐蕃攻占河陇及西域的过程中,曾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突厥、回纥等西北民族密切交往,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吸取对方民族的文化精华,客观上有益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契丹的兴起与突厥的关系较为密切,突厥强大并称霸东亚时,契丹族则依附之.中原王朝强大而突厥衰落之时,契丹族就叛离突厥依附于中原王朝.契丹对突厥时而依附时而叛离,这种关系对于契丹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虽然契丹依附于突厥被迫接受其统治,但在客观上增强了契丹民族凝聚力,同时契丹主动与中原王朝接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默啜可汗与唐和亲可分三个阶段;获取经济资源、服务政治军事需要是默啜和亲的内在原因,唐王朝的内外实际情势为默啜和亲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和亲没有实现双方的“互利”,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和亲没有得到落实;较其他民族与唐的和亲,默啜与唐和亲呈现出其特有的特点。虽然和亲最终未能实现,但后突厥却从中谋取了丰厚的利益,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较政治目的更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少数民族成分增加,人口增多,城市民族关系呈现出利益性、复杂性、敏感性、影响的广泛性和转化性等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城市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突厥在隋末唐初经历了一个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原地区由动乱衰弱到统一强大的过程此消彼长.一旦中原地区出现统一强盛的局面,东突厥不仅在与中原关系中处于劣势,且与周边其他民族政权的关系也随之处于不利的境地.经历了几十年与中原地区诸政治势力关系的演变,东突厥政权最终为唐朝击溃败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唐代我国北方和西北方各少数民族对促进祖国统一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唐代我国北方和西北诸族在政治上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经济上支援了国家的发展,文化上促进了祖国文化的繁荣,其历史贡献和影响都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问题不断凸显,并对国家政治共同体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中,族际关系治理已经成为民族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及民族国家制度根基的牢靠和稳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治理,应秉承"国家主义"价值取向,遵循"求同存异"的向度原则,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随着中亚各国的独立,沉寂多年的中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各种外部力量竞技的舞台.一个在地缘、安全、宗教、民族、文化和能源等方面相关性极强的地区兀然突出,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内层和外层战略力量的分布.土耳其凭借其特殊的种族、文化、历史渊源优势和作为北约成员国的身份在中亚积极构筑自己的势力范围,寻找着自己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族际关系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难以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作为历经冲突后正处于重建状态的国家,阿富汗面临的相关问题就更加令人担忧,国际社会也面临被解释为族裔冲突的各种挑战。尽管族际关系问题在战前尚未构成关系到阿富汗国家存亡的政治因素,也非其社会冲突长期存在的唯一原因,但是自1992年以来却成为引发阿富汗武装冲突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阿富汗族际关系问题应由参与国家重建的各族自己去解决,未来阿富汗各族必须共同努力,反对族裔歧视的衍生和发展,只有这样其国家重建才能获得基本的运作前提。国际社会支持或反对某一族群利益诉求的举措,很可能成为该族群利用族际关系争取自身利益的实践,难以对解决阿富汗冲突有所助益。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治理观,为多民族国家和多样化世界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处理族际关系和纷繁事务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武陵地区的族际通婚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其族际通婚曲线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该地区民族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族际通婚范围逐渐扩大、对象逐渐增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该地区民族关系由恶性循环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作为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其双刃剑的作用对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文章通过剖析民族主义对科索沃族际关系的负面影响,诠释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对我国新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冲击,探讨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地缘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中亚民族关系中跨国民族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独特,哈萨克族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哈萨克斯坦的独立,并逐渐成为中亚国家的领头羊,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都为哈萨克族发挥其桥梁纽带、沟通作用和不可替代地位提供了条件与空间。  相似文献   

16.
独立后的菲律宾,因经济重建及冷战时期安全防卫需要,成为美国的政治仆从和经济附庸。受世界民族运动影响,菲律宾国内反对美国控制,要求政治、经济独立的要求也十分强烈。由此,菲美关系经历了从依附、仆从到矛盾渐生,乃至逐渐疏远的变化。菲律宾华人因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与中国的渊源,亦受此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蕃"即契丹和奚,他们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归附唐朝并不时向唐朝尽藩臣义务,同时也相应地得到唐朝优惠政策的扶持,获得稳定的发展,进而对唐更加忠心;另一方面,他们与唐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破坏了双方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君臣关系。这些复杂关系的变化是内外因素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中两蕃自身的发展与游牧民族的特性是其调整对唐关系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除主要来自唐朝稳定的农业经济的吸引力、唐朝统治阶级的民族思想和唐朝国力的强弱外,还有北方强大少数民族的影响。两蕃东南接以营、幽二州为中心的唐中原边境地区,东北毗邻靺鞨、室韦等东北少数民族,东距高丽,西临突厥与回纥,他们对唐的态度冷暖变化直接关系到营幽一带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对唐朝所设的行政机构能否有效管制对东北地区以及对北方强大少数民族的防御影响巨大,同时,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型以及在东北地区政治地位的提高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族际通婚是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桂林龙胜里排壮寨虽然壮族占总人口的98%,但是族际通婚率却非常高,全寨48户人家中,有40对夫妇是族际通婚。这种现象促进了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沟通了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团结。可见族际通婚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契丹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隋唐进入大贺氏部落联盟阶段,出现了内部较为稳固的政治联合体。在此过程中,出于整合部落力量的考虑,借助北方民族传统的世代联姻形式,契丹族出现与大贺氏首领家族固定通婚的内稽部孙氏(审密)家族,可以视为当时的“后族”。这一群体出现之后,对当时契丹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借助大贺氏联盟阶段“后族”问题视角可以看出,契丹族的民族意识在进入联盟阶段之后不断觉醒,开始向营建传统北方民族政权过渡。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宗教对民族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历史时期,宗教会推动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又能够成为阻碍民族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整合多种因素,实现宗教与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既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出发点,更是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