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默会知识是一种未被表述的知识,与显在知识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和创造性功能。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播,应该做到默会知识与显在知识的有效统一。调整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知识偏差,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教学知识的二元理念、教学模式的协商方式以及教学辅助的"课程学习共同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默会知识是一种未被重视的知识,默会认知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认知过程,根据默会知识、默会认知的特点原理,分析研究了高中历史教学。默会知识是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默会认知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组织知识创造研究强调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转变的核心环节,然而这一环节的前提是默会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以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说为切入点,认为默会知识有分析性和综合性两种,分析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本质上是将蕴涵于相关显式知识之中而又不为意识所意识到的知识发掘出来,而综合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本质上是认知主体在其显式知识结构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推演规则,并据此推演出相应的默会知识。组织知识创造所涉及到的默会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转变为显式知识。  相似文献   

4.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基于人们拥有“相等”的概念对“学习即回忆”进行了论证,但论证错误地将逻辑在先混淆成了时间在先。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利用苏格拉底与美诺的僮奴的对话实验证明“学习即回忆”,然而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属分析性默会知识,它的获得过程本质上在于发现蕴涵于认知主体相关显式知识中但又不曾为其所意识的默会知识,并将其转变为显式知识。僮奴实验虽未能证明“学习即回忆”,但其中所涉及的分析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过程对当代组织知识创造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分析性默会知识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实现分析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即组织知识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认知主体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逻辑”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结合"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给出了在该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提出了课程内容与专业外语知识并重、使用多媒体课件活跃学习气氛、利用互动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等双语教学观点。最后分析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外国文学史》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成为开启双语教学的大门;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成为双语教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强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默会知识与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默会知识概念引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指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具有丰富的默会成分;默会知识和第二语言在语用学上的运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渗透到第二语言习得的每一个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自我管理、与他人的互动和任务管理;同时,默会知识具有文化差异和个人差异。认为学习者不应满足于明确知识的学习和独立学习,还应该充分发展和运用默会知识,吸收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调动各种人和物的因素,为自己创造最佳的语言实践环境。  相似文献   

8.
提升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狭义知识观视野下,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育、教学知识的应用的结果,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教学技能的前提。这样的认识没有也无法揭示教学技能的本质属性,客观上还阻碍了教学技能的有效形成。在广义知识观视域下,教学技能是教师关于教学行为的个体知识,它包含了大量的默会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实践性,提升教学技能必须关照知识的这些属性。教学实践与教学现场学习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最佳途径,教学录像是提升教学技能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9.
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过程论立场来看,技术知识是技术过程中的知识,也应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考察其含义和特性.从技术过程来考察,技术知识是技术主体实际使用着的知识,分为外显的技术知识和默会的技术知识.其中,默会的技术知识是核心和关键,或者说,技术知识的特性表现在其默会性上.技术知识虽然具有默会性和个体性,但也能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知识转化,这就为技术知识教育提供了教学方式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默会知识是基于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不能系统阐述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教学的默会知识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形成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保证。试行教学导师制是使青年教师掌握默会知识,形成教学技能的好形式。在试行教学导师制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使默会知识不断明晰化,要大力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和知识观变革的大背景下,再来讨论语文知识教学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针对性。建构一个应用性的语文知识系统,这个系统既要关注到学生的语识学习,又要关注到学生的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立足于语文知识的建构性、默会性、情境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2.
默会知识就是无法言名的知识。自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理论后,默会知识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传统的教学中并没有给予默会知识高度的重视,导致了很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学生应更多地掌握默会知识,并学会充分利用默会知识,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本科生中开展双语教学至今仍是本科教学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连续五年在本科生的大学物理课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参加双语学习的学生涉及全校所有工科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针对每一届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和结束都进行了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和座谈会,同时,对进行过双语学习的往届学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追踪调查。根据问卷反映出的问题,总结经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加以改进,使得双语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不同的课程性质进行双语教学的目标、应采取的教学方式、评价指标都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14.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由于现代计算机知识源于国外,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双语教学中,应在选派双语教学老师,选用原版教材,采用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相当谨慎,才能逐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文章从双语教学的定义、必要性出发,就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的要点和成功的关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环境法学知识和外语知识并重的专业人才。然而,环境法双语教学在教材选用、教学模式选择、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环境法双语教学尚不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功能。为实现环境法双语教学目标,应该编写适合国内教学使用的环境法双语教学教材,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当延长课程课时,提前开课时间,并为加强环境法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提供课程支撑。  相似文献   

16.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对解决高校外国文学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有着积极可行的意义.默会知识在外国文学课堂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因此,教材选取应"淡史重文""详近略远";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借用"布白"艺术留有默会空间;侧重对学生默会知识的考核.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调学生通过对国际经济理论、贸易实务学科知识的学习,其双语教学需要达到既学习专业知识又学习外语知识的双重目的。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以结构型沉浸双语教学模式为指导,从国际贸易术语的缩略性、对称性和重叠性等词汇特征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双语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论片面地认为双语教学就是让学生同时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而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即借助知识的传递特别是通过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能力来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再单纯是语言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人的素质的提高。以经贸类课程为代表,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互动关系和当代教学方法与手段五个方面透析了双语多媒体教学法,阐述了现代教学论对经贸类课程双语多媒体教学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双语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高校公共课和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由于双语教学对师生的要求与一般教学不同,因此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校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开展了四年的双语教学尝试,并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学生参与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学习目的、学习基础及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资源不完善、教材体系不健全、教师双语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指出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的系统过程,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教师的课程编制能力——基于默会知识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的课程编制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编制活动所具有的能力.从默会知识的视角出发,教师在编制课程过程中,应关注由于生活境遇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默会知识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个体解释或理解课程内容时认识框架和行为的不同,力求学生从已有知识中获得新的暗示,觉察新发现具有的潜在意义和价值.这对教师的课程编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