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对佛教历史发展及新中国佛教实践的理论总结,赵朴初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其中既包含历史的、文化的维度,集中体现于《佛教常识答问》;又包含现实的、实践的维度,主要体现于《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作为新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只有“人间佛教”的教义才能实现中国佛教与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圆融.  相似文献   

2.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有三层本质意涵:一指佛教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强调佛法持重人生安立问题,以人们的幸福诉求为终极关切;二指佛教人间成佛,即人成佛的成佛逻辑即人学菩萨道的教法,认为世出世间一体不二,成就圆满人格即成就佛果究竟;三指佛教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强调佛教是施设于具体时空中的社会实体,必须合理契机地适应社会、利益人间。人间佛教这一概念是对佛教人本立场、利他精神、利生实践的总概括,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世俗化没有内涵上的相通性,与汉语语境中打着佛教旗号的庸俗商业化市侩功利化行为更没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3.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识。赵朴初的佛教文化思想观,有利于人们把握信仰、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学术之间互动与发展的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间佛教的研究经历了1965-1979的草创期、20世纪80-90年代的展开期,现在正处在繁荣时期。50年来,人间佛教领域的领袖太虚、印顺、赵朴初、圣严、星云等人的思想和事业均得到了佛教界的继承和发扬,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以人间佛教理论为主的综合研究,包括对"人间佛教"的历史定位、理论根源、在佛教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等,通过大量的学术会议、专著、论文而全面展开;人间佛教的践行,如慈善与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大量的学术投入。此外,与人间佛教相关的政治、经济、法治等外在环境,宗教修行,女性平等权利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人间佛教研究相关的论著太多,确有确定筛选准则的必要。为此,从思想史的角度,将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料和观点加以梳理、评述,以指出其进展和向度,期望促进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此外,印顺(1906~)、赵朴初(1907~2000)等也对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了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将人间佛教说与中国儒家人学思想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巨赞提出"生产化"与"学术化"的佛教改革思想,不但揭示了佛教徒参与生产劳动、重视佛教教理对维系佛教生存的重要性,还代表了现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是从太虚到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发展逻辑"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由太虚法师首倡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佛教界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弘扬,业已成为当代佛教恩潮的主流思想。而在当代台湾弘扬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人物中,传道法师因其突出贡献而广受各界关注。文章旨在对传道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赵秉文是金代著名的作家,有文坛盟主之称。本文选取了赵秉文的几首诗歌,分析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儒为主,佛道兼备的思想,并揭示其儒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学僧的文学创作及其所呈现的入世转向,离不开"人间佛教"的深刻影响。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以来佛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现代佛教革新方向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社会化"与"世俗化"。五四前后,僧界涌现出特殊的学僧群体,他们基本上是太虚思想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深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自觉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面对国家的被侵略,不忘爱国情怀的抒发。更为突出的是,他们敢于直面佛门内部的新旧冲突,尝试运用小说的形式描述年轻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感伤的情绪尤其浓郁,它是学僧作家自身困境的真实表现。僧俗之间的隔膜、冲突等不和谐的一面,他们也予以表现。学僧用写实的笔法关切现实生活,具有先锋意识和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3.
组织变革中的阻力成因分析及其克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组织外部竞争环境的加剧,组织为了得到生存和发展,必将以某种形式进行变革。但是在整个变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这种阻力有时候会对变革产生阻碍影响。文章着重分析在组织变革中产生阻力的原因,并试图探索克服这种阻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中,除了有“经济重农主义”,还有“精神重农主义”,后者在《商君书》中有突出的表现。《商君书》中的“精神重农主义”不象“经济重农主义”那样关注农业的产业特征,而是关注农民的心理特征即“朴”。《商君书》认为“农朴”而易治,所以除了必要的官和兵以外,应该全民皆农,哪怕是“国富仓廪满”,也还是要求民“壹于农”而不得从事非农的职业,唯其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无独有偶,这种重视“农心”的“精神重农主义”在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体制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尽管它和《商君书》所关注的“农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中衰,当时人们宗教信仰的迫切需要,懦学、道教、玄学、佛教相互间的融合与斗争以及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植,是佛教中国化的真正原因,佛教中国化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建筑以及风俗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的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本态度,以惜福勤俭为主要举措,以内外净化为落实途径,以人间净土为践行目标的环保思想。星云人间佛教通过积极的践行,使环保的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当代生态环保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深刻变革所形成的震荡和冲击进行分析,分析了人们在社会转型中的某些困惑以及产生这些困惑的根源,并就消除这些困惑的消极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要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人们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和机制、繁荣文化以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以及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大众价值体系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加以改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社会的变化引发了人们思想的新变,科学与民主的进程让人们质疑神学与上帝,但社会的物化与欲望的泛滥等诸多矛盾与新的问题,又让人们无法摆脱基督宗教给人们提供的精神依托。乔治·爱略特在独特的生命境遇中,形成了自己的人道宗教,并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与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