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律在本体上或规范内容上必然受到道德的限制。法律的内在道德是合法性完美状态之判断标准。对法律的道德限制的论证是为了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利用法律这一人类理性工具。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出发,通过论述道德如何对法律进行限制及限制的程度,认为法律既要服从外在道德,也要服从内在道德,最后得出法律必将由道德理念的法律向道德化回归,即认为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社会理想状态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道德和法律的局限性与互补性、剖析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艰难的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建立德法互助互动机制——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是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4.
5.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外法律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无论中国古代《吕刑》提出的“德主刑辅”思想,还是西方思想家关于二者关系的系列论述,都对当代法律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6.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事关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二者在发展阶段、内容要求、地位作用、目的意义上既相互区别、有所不同 ,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内在道德构成了冨勒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的精髓。对于法律的内在道德,应当从三个依次递进的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法律的内在道德存在自身内部的张力和矛盾;法律的内在道德主要是一种愿望的道德;法律的内在道德使法律成为一项事业。法律的内在道德在促成规则之治、引领公民启蒙和推进对话协商三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和道德是社会控制的两种典型手段,为了使它们各自的社会调控功能得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出采,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这两种规范文化发展的必然。以德移民心于隐微,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彰善恶于显明,使德具有凛人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道德法律化的含义,指出其应包括道德权利的法律化;着重阐述了道德法律化的依据,指出道德法律化既是基于法律渊源于道德这一事实,同时也根源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异及共性,更是弥补成文法局限性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表现为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而危机的产生原因则在于启蒙谋划的失败,从而提出了向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传统回归的独特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游”的精神与“忘”的精神是《庄子》书中交错而行的两条主线。逻辑上的“忘”先“游”后 ,现实中的相交相错 ,相得益彰 ,内在地建构起博大深蕴、多姿多态的庄学体系 ,使人们在“游”与“忘”的变奏中感受到庄子哲学生命力的强烈辐射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法哲学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由"的法哲学。其哲学基础是被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曰"个人主义"的事物,这正是当今西方世界观的核心与精神。在宏观的历史观看来,人本主义必然走向虚无主义。人本主义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由西方主导的近现代亦将结束,我们必须寻找新时代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然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追溯西方哲学史,大致经过了知识就是德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与德性的对立等立场。虽然西方亦重视德性之探索,但由于研究问题视角与文化背景之不同,最终偏向为知识论。   相似文献   

15.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社会治理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只有法律与道德双管兼施、紧密配合 ,才能使社会步入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因此 ,我们要将法律与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治国之道 ,以期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 ,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 ,中国封建法律带有了半殖民性质。在这一历史变革过程中 ,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 ,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本文阐述西方法律、法学输入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过程 ,分析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 ,对中国法制和法律思想的近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人的本质,它不是任性,而是被认识了的必然,它具有限制性、现实性和社会性.而法作为理念的自由,它是自由的定在、自由的尺度,并使自由从理想迈向现实,因而法的本质是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认识论、科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领域,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取代决定论,是现代西方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倾向,是对传统哲学中以黑格尔哲学为主要代表的绝对主义的反动;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严重泛滥,也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内部蕴涵着否定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可以把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实体主义 ,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 ,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而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又可以说 ,富于批判性的现代哲学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向传统哲学提出了根本挑战 ,从而走上了一条批判、反省实体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