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祭祀活动于西周之后分化为宫廷祭典和民间礼神二途,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及佛教、道教等对民间信仰长期的互浸互染,致使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及佛、道等宗教的某些神与民间信仰中的对象产生了种种复杂纷繁的交叉、重叠和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源远流长,大陆对台湾影响较大.两岸的宗教与民间信仰相同之处远多于相异之处.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和制约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两岸大学生也产生影响.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对学生的影响途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又有很强的原始的宗教现念和多神的原始宗教信仰。汉代主要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泛神论的、以我为中心的、功利性的、严肃与戏谑同在的“类宗教”,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间信仰也受到它的影响,而表现为多种形式,形成许多陋俗,成为两汉社会的一大景观。两汉时期一些无神论思想家所加以批判的,也主要是这种类宗教迷信。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间信仰研究呈现出“东南重、西北轻”的不均衡态势,对西北民间信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至今成果很少。从东南部民间信仰研究中得出的理论开始应用于西北,但还有待于进行普遍性验证。就目前而言,加强西北民间信仰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龙母是岭南地区广为民众信奉的重要神祗,历史上曾获得诸多封建帝王的赐额和敕封,因而具有正统色彩。但是,历代也不乏有主张对之加以封禁者。其中,宋明时期,部分官绅因其理学思维方式或推行朝廷礼制改革和基层社会教化的需要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表示应该禁止之,而民国和文革时期则因所谓禁止迷信和推行移风易俗的目的而对之加以取缔。但是,这些言论和行为对龙母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原因在于这一民间宗教的实用功能、人群整合功能和精神偶像功能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在当今仍没有完全丧失其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民间信仰表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坚持科学独立之精神,避免与学术无关因素的影响,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秉承传统治学方法的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研究者的合作与对话将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发展的方向。对中国学者而言,研究本国民间信仰虽有地缘优势,但是对其加以深层次分析将更难,因为这种研究不是对他者文化的解构,而是对自我的一个解剖,原有各种研究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民族的理论需要加以修正或补充。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地分析和了解自己,而不至于在他人宏大理论的指引下迷失自身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产生之初就被人们所信仰,带着虔诚、悬疑和神秘色彩掺杂到风俗民情中,以至最后成为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工具。从原始宗教到神性宗教再到现代的道德宗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宗教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恐怕与其本质——“信仰”不无关系。信仰是宗教的核...  相似文献   

8.
唐代山西的民间信仰颇为盛行。文章主要对山岳、河流等自然神灵的崇拜、英雄人物的信仰、本地神灵的崇拜以及巫鬼神灵的信仰等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考察,认为唐代山西民间信仰的对象非常多样与广泛,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功利性特色,同时还具有畸变性特征。对唐代山西民间信仰的透视,对我们理解古老河东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民间风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10.
宗教分为官方承认的合法宗教和未经官方承认的民间宗教两大类。中国古代的合法宗教主要是佛、道二教,民间宗教则种类繁多。合法宗教是正教,而民间宗教往往被视为邪教。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源远流长,其形成并风行的原因主要是弱势人群需要有精神寄托,其教主可分为八种类型。根治民间宗教风行的办法是对百姓“富之”与“教之”,对于违法的邪教教主则应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民间信仰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乡村的民间信仰长期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且伴随乡村经济转型与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国乡村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态势在意识形态理念与实践形式两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现象。多元化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但当超越其良性冲突的界线,就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政府与相关社会组织应对乡村民间信仰进行积极地监测、评估及治理,发挥其正面功能,消除激烈冲突而带来的消极作用,进而为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作为信仰,因为宗教是人类迄今为止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宗教是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有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宗教有构成信仰的全部内容。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必须分清两个区别,即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戏作为藏族人民创造的艺术明珠,虽然散发着浓郁的藏传佛教气息,但苯教信仰在藏戏的构思结构、人物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神"是一个宗教信仰体系赖以建构的核心概念.关于中西宗教文化中"神"的概念的异同,学界已经做出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但总体看来似有一个误区,即缺乏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独立的考察.本文以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与天主教中的"神"(天主)为例,对中西宗教文化中"神"的概念、神的形象以及信徒对于神的理解的差异作一个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援引鲁西南两村民间信仰个案,对于制度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中国乡村社会,同样作为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价值取向,民间信仰和制度化宗教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共生共存的特征,二者的区别也仅是就其形式而言的.这一认识对于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信仰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多个方面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观建设、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民间信仰的流传、发展与演变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科学探讨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既可拓展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内容,又能为当前正确处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民间信仰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早期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严酷而感到自身软弱无力的必然产物。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下,人们感到恐惧,依靠个人力量难以与大自然和社会压迫的强大力量抗争,这就促使人们产生对超现实力量的信仰,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神力来消除恐惧,摆脱苦难与困境,实现依靠人力难以实现的目的。祈福避祸的心理需求则成为信仰产生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18.
祭祀风俗与民间信仰,是宗教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亚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典籍记载了早期固原祭祀与民俗文化的经历和表现形式,包括秦汉风俗文化对历代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祭祀载体是朝那湫渊祠和六盘山;地方宗教文化的变迁,体现在龙王信仰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当代意义上的东岳山、须弥山宗教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文化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简单和脆弱的。儒、释、道三教能够合三为一,共同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想、价值和观念。民间宗教信仰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间宗教是我国社会底层人们的一种信仰方式。通过对民间宗教状况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农民的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民间宗教在苏北的存在状况大体有佛教体系、道家体系、民俗体系和民间信仰四个方面。随着外界约束力的减少,农村民间宗教信仰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工作网络不健全和过分夸大民间宗教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历史及相关资料,论述了民间美术、民间习俗、宗教文化及三者关系。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原始渊源。提出了保护并发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并推陈出新的基本观点。同时提出三者之间要进一步相互促进,以拓展民间美术的更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