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从经济综合实力着手.通过对甘肃省近二十年来经济综合实力的动态分析,并综合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得出甘肃县、市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县、市自然环境恶劣;普遍的文化和观念落后;政府投资少.要加快甘肃县、市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突出特色,集体经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建设好小城镇;内引外联,承接东部资本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结合1987年至2011年甘肃省部分数据,测算出甘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甘肃省生态经济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来考察甘肃省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近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在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遵循数据的客观性、代表性及可得性,构建基于省域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经济发展效益和社会发展协调平衡效益3个二级评价指标、9个三级指标和39个四级指标的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甘肃省2012-2017年历年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动态评价和实证分析甘肃省14个地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地区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提出甘肃省应从完善绿色经济发展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产业支撑体系,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强化绿色经济发展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绿色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参考国内外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 PSR)结构模型,构建了一套包括22个指标变量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了甘肃省2005—2013年的综合生态安全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甘肃省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逐渐改善,但还处于“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甘肃省社会及经济发展现状,有必要以地、州、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甘肃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其中包含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方面共37项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增强甘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借助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TOPSIS模型对安徽省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与2012年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农业机械化水平、经济密度和森林覆盖率等方面;2016年安徽省总体上土地生态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少数城市达到基本安全状态;2016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略高于2012年水平,土地生态质量整体有所提升,部分城市降低.今后安徽省应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用地,减轻土地生态压力,打造生态强省.  相似文献   

7.
绿色已经被列入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同时对生态系统会产生一定破坏.若国家或者地区长时间的生态经济不协调,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遏制经济发展.文章在界定生态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一定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从5个方面构建34项指标以反映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主成分和熵值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以及聚类分析.经计算,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中游,各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已经被列入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同时对生态系统会产生一定破坏.若国家或者地区长时间的生态经济不协调,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遏制经济发展.文章在界定生态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一定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从5个方面构建34项指标以反映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主成分和熵值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以及聚类分析.经计算,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中游,各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已经被列入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同时对生态系统会产生一定破坏.若国家或者地区长时间的生态经济不协调,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遏制经济发展.文章在界定生态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一定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从5个方面构建34项指标以反映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主成分和熵值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以及聚类分析.经计算,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中游,各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色已经被列入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同时对生态系统会产生一定破坏.若国家或者地区长时间的生态经济不协调,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遏制经济发展.文章在界定生态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一定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从5个方面构建34项指标以反映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主成分和熵值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以及聚类分析.经计算,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中游,各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环境和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的17个具体指标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8年和2008年两个年度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实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具有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2005—2014年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应用耦合度模型对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2005—2014年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在多数年份实现了投入和产出的最佳状态;甘肃省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率耦合度较高,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信息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甘肃省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间差距较大.以甘肃省十二个地级市为例,分析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显著,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化水平差距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兰州市为例,定量估算兰州市2008-2012年生态、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而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总体上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将为兰州市及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发展城市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对城市生态经济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3个设区市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市、株洲、湘潭、岳阳、娄底、张家界等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好;常德、郴州、衡阳、怀化、永州、邵阳、益阳等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差.并对这种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湖南省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2004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全省85个县(县级市)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W ard聚类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全省县域划分为五大经济发展梯度区,全省县域空间差异特征明显表现为中心城市周围地区发展水平高于外围地区,"沿线"地区高于内陆地区,资源丰富地区高于贫瘠地区。提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区域对接促进互动发展,以"一线两带"经济引领发展新契机,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经济,以城市化推进集聚和辐射效应,从而促进陕西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PSR模型的云南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区域生态安全水平评价可以为环境监管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云南省2007—2019年生态安全数据,运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结合"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及各州市生态安全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同时,与西南地区其他省份横向对比,进一步分析云南省生态安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间,因工业污染物造成的生态压力使云南省生态安全水平出现过短暂下降,但总体上有所提高.基于此,对云南省生态安全监管提出如下建议:建设省内生态监管平台,以便对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实时监管与动态预警,改善省内生态发展不平衡状况;着重建设云南省特殊生态区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省内生态经济产业比例.  相似文献   

18.
以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度三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对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统计测度,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偏低,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应从生态建设、经济手段和社会目标等方面构架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是安徽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模型量化分析2010—2020年安徽省农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子系统间发展不平衡性,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多数地区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经济、土地、生活方式等4个方面构建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得出江西省91个县市的综合城市化水平,对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其增长率分析,结果发现:(1)2000—2005年江西省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城市化出现明显增加,而土地城市化出现负向增长;2006—2010年江西省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城市化出现收敛趋势,土地城市化的负向增长形势有所改善;(2)江西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地区间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高水平地区并未发挥正向溢出作用;(3)2000—2005年,江西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并未出现明显增长;2006—2010年,全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出现大面积增加。建议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加大对周围地区的正向溢出,增加辐射范围,而其他地区应当以各自地级市为中心,积极响应政策措施,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