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默会知识是一种未被重视的知识,默会认知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认知过程,根据默会知识、默会认知的特点原理,分析研究了高中历史教学。默会知识是高中历史知识和能力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默会认知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默会知识与第二语言习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默会知识概念引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指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具有丰富的默会成分;默会知识和第二语言在语用学上的运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渗透到第二语言习得的每一个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自我管理、与他人的互动和任务管理;同时,默会知识具有文化差异和个人差异。认为学习者不应满足于明确知识的学习和独立学习,还应该充分发展和运用默会知识,吸收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调动各种人和物的因素,为自己创造最佳的语言实践环境。  相似文献   

3.
组织知识创造研究强调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转变的核心环节,然而这一环节的前提是默会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以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说为切入点,认为默会知识有分析性和综合性两种,分析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本质上是将蕴涵于相关显式知识之中而又不为意识所意识到的知识发掘出来,而综合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本质上是认知主体在其显式知识结构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推演规则,并据此推演出相应的默会知识。组织知识创造所涉及到的默会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转变为显式知识。  相似文献   

4.
依据波兰尼默会认识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真理观、康德判断力思想、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从4个维度探讨行政默会知识的生成机制:行政生活主体与对象事物的相互交往过程、行政生活主体对于行政情境的“当然忘却”过程、行政生活主体运用行政判断力和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行政理论与实践主体具有的无言的主体性前见.在此基础上,得出行政默会知识的基本管理路向:语言表达与行动表达相结合、情境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范例学习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组织默会知识导致了企业异质性的不可分性和不可模仿性。企业异质性将使得企业资产的在用价值与公允市价相分离;异质性程度越高,资产的在用价值与公允市价的分离程度就越高。同时,企业异质性的不可分性意味着企业资产价值无法单独估计,而企业异质性的不可模仿性则意味着"反映过去能够预测未来"。这两者奠定了历史成本模式具有估值功能的基础。历史成本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以确定性的财务资源变化来表征企业异质性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异质性提供间接定价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默会知识是基于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不能系统阐述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教学的默会知识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形成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保证。试行教学导师制是使青年教师掌握默会知识,形成教学技能的好形式。在试行教学导师制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使默会知识不断明晰化,要大力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默会知识是一种未被表述的知识,与显在知识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和创造性功能。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播,应该做到默会知识与显在知识的有效统一。调整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知识偏差,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教学知识的二元理念、教学模式的协商方式以及教学辅助的"课程学习共同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略论默会知识与高校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与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交流、创造的重要领域,实施知识管理也就成为其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其中之关键则是促进默会知识管理及其共享的合理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科学界定是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的基础。目前,研究者根据三个标准对其进行了划分和定义,即可表、易表和已表标准。但根据Nonaka的SECI模型分析其提出的面包机案例,可发现这三种划分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而且,通过该案例可以确立新的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划分的标准,即是否已经通过文字、公式、图形等表述或者是否已经通过语言、行为表述并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  相似文献   

12.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影响,人们一直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知识,而忽视缄默知识的存在,更没有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为了强化人们重视缄默知识及其在人类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缄默知识的本质及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相互转化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性知识转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关于隐性知识转化的问题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隐性知识转化问题的提出、转化问题的探讨为主线,归纳梳理隐性知识转化的相关研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对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意会知识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持续竞争优势的深入研究 ,认识到意会知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文章简要地阐明了意会知识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企业意会知识的分类框架和表现形式 ,并探讨企业如何加强知识管理使意会知识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工具已日益成为知识传递的重要手段。IT工具主要有五项功能属性,分别是反馈功能、符号多样功能、多人参与功能、重复编辑功能、重复处理功能。本文实证研究了IT工具的五项功能属性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传递双方所具有的共同经验对IT工具五项功能属性与显性及隐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关系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交流伙伴熟悉程度对IT工具的五项功能和显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多人参与功能属性实现的。传递双方对交流主题的熟悉程度对IT工具五项功能和显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功能、多人参与功能实现的。与此同时,交流伙伴熟悉程度对IT工具的五项功能和隐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功能、多人参与功能实现的。传递双方对交流主题的熟悉程度对IT工具的五项功能和隐性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制作用,其调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符号多样功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技术引进中研发人员隐性技术知识转化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技术知识转化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键环节,对技术引进方研发人员的激励是促进和加速引进技术中隐性技术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技术引进中研发人员隐性技术知识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因素,提出对研发人员的激励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研发人员个体转化隐性技术知识的努力程度;二是研发人员对转化后的隐性技术知识进行共享或共同转化的努力程度。进而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利己主义和成本收益不对称是研发人员努力转化隐性技术知识的障碍,提出满足研发人员需求且可操作性的"经济补偿、互惠、声誉"回报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隐性客户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创新,适应市场竞争,实现企业价值。中小企业应加强对隐性客户知识的管理,从隐性客户知识的获取、挖掘、共享入手,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企业员工能够充分掌握,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知识型企业员工间咨询关系构建了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网络模型,分析了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并基于实际的隐性知识转移网络结构,模拟分析了隐性知识增长速度与知识水平差异的演化规律,以及知识型企业员工的自学能力和隐性知识吸收能力对隐性知识增长速度和知识水平差异程度的影响。这为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高新技术企业中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隐性知识分享的影响,论文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从网络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等重要的网络结构维度进行探索,并选择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知识团队为研究对象,揭示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知识员工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性限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分享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网络,使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其积累的隐性知识,实现运用集体智慧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知识的类型及企业内两种不同意会知识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企业内意会知识的团队式与竞争式治理方式的有效性,以补充流程管理的不足。认为由于存在意会知识,企业内部分散决策的特点就不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失,团队式及竞争式治理可以引入企业内部作为意会知识的两种有效管理方式,企业内意会知识的有效管理,关键在于根据企业所在的不同产业、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所采取的不同战略等情况设计与团队式及竞争式治理方式相应的合理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