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生态学给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其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这成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络是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新内容,共生互补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视野、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并对散杂居民族关系作出逻辑上的推演,提出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研究中国民族现象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体而言,与中华民国不一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延续了"中华"这一象征性表达的基础上,还通过具体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总体性实践着"多元"的平等、团结和发展,从而把中华民族总体性存在从自在的形态转向了自觉的存在。这种转变意义的内涵在于:中华民族主体在象征秩序的合理性调适及介入下,实现了民族自在实体和自觉实体之间的统一。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市场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技术和人才援助,加大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培养,促使民族发展模式由连续共生的模式向一体化共生模式演变,民族共生介质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更加明显。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3.
彭建仿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9-32
人类社会正迈入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渠道链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取向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供需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和谐共生关系。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是渠道成员相互博弈的结果。营销渠道和谐共生模型是和谐共生关系提升渠道整体竞争优势的微观解理,即:过建立共生能量分配、共生对象选择和共生能量使用等机制,确保渠道成员的公平与稳定、互补与协同、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进而增加渠道共生能量,实现渠道成员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4.
"nothing":消费的社会形式的一个理想类型——一个方法论的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敦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102-106
Ritzer把nothing这一人文社会科学中新颖而重要的概念引入消费社会学研究,把它概念化为“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从方法论上,这个概念既属于齐美尔的社会形式,又是认识社会事实的概念化工具———韦伯的理想类型。该分析工具对于认识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消费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6):19-23
武陵地区构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必须充分利用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相互关系的积极因素,努力消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从构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长效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三个环节入手,促使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之间相互促进,预防和遏制它们之间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6.
熊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2):83-89
在祛魅化的现代社会,以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整全论作为法律合法性基石的传统论证范式,已经不再可能。按照对合法性受众和客体两个要素重视强度的不同,现代法律合法性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理想类型化为3种:程序性共识、形式性有效以及接受的实效。虽然这3种视角的展开,推进了法律合法性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它们仅仅抓住合法性的某一特定面向,所以研究合法性的单一视角有失偏颇。在整体性视角下,现代法律的合法性毋宁是以形式有效为核心构造、以接受实效为检验标准和以程序共识为防御机制的综合体,同时这3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7.
陈四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115-123
中国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对"泛珠三角"如何突破现有经济增长格局,构建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一个重大考验。生物共生与各省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引入共生理论,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共生系统、共生能量的产生机理、共生系统进化规律,提出提高"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培养和利用有利的共生环境,拓展合作的共生界面,促进共生系统的优化发展等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生态工业园构建的两种理论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对当今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构建情况进行了论述,得出生态工业园构建的两条关键因素是共生链的建立与废弃物的处理。根据生态工业园所需要完成的功能,列出企业间形成共生链所要达到的六个条件,应用向量内积公式的方法,按照六个条件对企业进行两两内积运算,找出传统工业园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共生链。分析传统工业园中的各个企业的共生链占有率、废弃物的可用性以及污染度。综合三者的分析结果,对传统工业园内的节点企业进行优选。根据生态工业园所处的不同环境,提出原有规模基础上的构建与扩展型生态工业园构建两种节点企业补充模式,并分别对两种模式进行说明与论述,完善优选后的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进而完成生态工业园构建。 相似文献
9.
唐玉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58-61
都德“普罗旺斯”题材的小说在特殊的接受语境中被译介到中国来,沈从文从摹仿到他自己独有的“湘西”世界始终与都德有着相似的文学气质。“湘西”和“普罗旺斯”都不仅仅是鸟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放在现实国难的背景上,他们都希望传统能够对新的社会秩序有所补益,只是所选择的价值切面不同。在与现实的交锋中,两个文字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有了不同的走向,这种走向与作家本人的趣味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了作家后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王振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59-67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莫代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2-45
长期历史发展中,重庆市向家村蒙古族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保持着和谐互助关系。文章对民族关系双方在民族意识引导、社区管理、文化互动、经济互补等方面积累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日常生活建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晓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82-85
通过追溯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不同时代学者对"世界文学"的不同解读,可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楚比较文学的蜕变与发展;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学"的模糊性,可以更加明白比较文学的未来以及它可能带有的"局限性".总之,正是通过对"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思考,人们确立了"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想;正是通过对"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再思考,人们认识到"世界文学"具有既不可替代又难以企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武陵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恩施自治州、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6):6-10
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州民族关系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巩固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阻碍民族关系健康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既要对恩施州民族关系发展现状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防止片面思想;又要对建立健全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和预防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相互制约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6,(6):88-95
国家与社团组织的关系问题是社团研究和发展实践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围绕社团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研究所形成的四种不同解释性视角,即公民/市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制度学派和本土化理论的对比和检视,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团组织发展史的四个阶段的考察,即20世纪初至1927年社团生成期、1927年后至1949年社团整顿缓慢发展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社团萎缩沉寂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社团复苏发展期,依存与共生才是国家与社团组织关系的本质意涵。沿着这一关于社团组织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判断,我们再次回归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社团组织与国家之间的依存与共生的关系形态,在理论研究、制度设计与政策倡导、社会发展实践、社会组织未来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实践的应用空间和理论创新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
"民族互嵌型社区"是我国当下民族工作中的全新概念与创新之举。居住在民族杂糅聚居区域的芒旦傣族村,可看作是研究中国"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一则缩影与实例,本文从这一代表性社区的调查出发,采用"文化共生"的学术视角,对"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内涵、特征、意义与可行性进行研究,并认为"文化共生"与"民族互嵌"存在同质模式的关联性结构,其在于生存空间、资源竞争与经济文化发展、政策的嵌入建设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芒旦村的案例向我们表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民间经验与现实基础,其超越"唯民族认同"的社区整合实践对建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代山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5,(1)
长期历史发展中,重庆市向家村蒙古族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保持着和谐互助关系。文章对民族关系双方在民族意识引导、社区管理、文化互动、经济互补等方面积累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日常生活建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绍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8-62
“十一五”期间,江苏徐州地区经济呈跨越式发展,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以经济利益矛盾为主要形态的社会矛盾显著增多,各类社会纠纷数量持续高位运行。这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调处社会矛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社会公平、利益均衡与利益共享、民主法治与安定有序、政府主导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的责任分担机制、源头治理机制、多元化解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张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1-45
白岩傈僳族村的基督教信仰,可看做研究云南边民基督教"地方性"建构历程中的一个实例与缩影。文章从云南基督教的渊源与传播史出发,探讨基督教传入后白岩傈僳族的文字、公共空间、节日与婚丧等文化的"地方性"建构;以人类学为视阈,提出在差异中抉择,可视为"共生"的架构想象,通过对上述"地方性"的逐一分析,试图对"共生"之原因进行二维度的分析。最终认为,在白岩傈僳族与基督教共同作用下的信仰建构历程中,既是双方生存的策略,亦是双方交融的结果。具体说来,抉择是武器,而共生是智慧。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
现代建构论与"族群—象征"论是西方两种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二者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历史、现代性与地方能动性之间形成了张力。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历史传统场景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撒拉族族源传说口述文本,动态地呈现撒拉族在挤压、推拉的民族关系格局中不断形塑自身的过程,揭示策略性的文化建构如何延续民族社会,并进一步说明文化机制对民族生存的独特柔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料库数据,历时动态研究汉语测估AA构式的结构类型与句法功能,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以期弥补当前研究之空缺。研究发现:(1)测估AA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始现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成熟于民国;(2)近代汉语测估AA具有12个结构类型,且构成等级阶,其4个句法功能遵循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发展轨迹;(3)其结构类型、句法功能及发展轨迹是汉语通俗化趋势、句法拓展普遍原则与概念范畴化等级协同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