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海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的主流话语脉络有三:其一为"民族国家"语境下的20世纪初期日本"满洲"研究,表现为非正义性与非理性;其二为由拉铁摩尔"农牧对立"观引发的"征服王朝"研究及其在战后日本学界的发展,其核心观念是将辽、金、元、清等王朝视为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的游牧政权史;其三为"内亚史"与"新清史"研究,其特征是以"内亚"视角观察中国东北边疆,认为边疆影响中国。此三类研究,其本质特征都是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话语解释中国古代东北边疆,甚至直接割裂了中国与东北边疆的关系。从根本上看,这些海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面临着两个基本矛盾:"民族国家"话语的普适性危机与西方"边疆"观念在中国的不确性。  相似文献   

2.
一、地理概念对于居住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内亚草原来说 ,无论在史前还是历史时期 ,这一地区的专门称呼从来都是不确定的 :中亚、内亚、北方地区、中欧亚大陆 ,这些都被作为非正式的术语来使用。①因为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文·拉铁摩尔 (OwenLattimore)所命名的“中国内亚边疆”地区 ,我也接受把“内亚”或“内亚边疆”作为欧亚大陆板块东部部分的通用术语。实际上 ,它包含了三个地理区域 :东部为中国东北 ;中部为蒙古 ,包括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和甘肃部分地区 ;西部 ,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 ,还包括米努辛斯克盆地和阿尔泰山脉北边地区。这…  相似文献   

3.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4.
十四世纪下半叶初期,大蒙古帝国在内部矛盾的压力下和奋起进行解放斗争的欧亚各国人民的打击下,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事件引起的后果之一是西欧人与蒙古和中央亚保持了两个半世纪之久的所有联系中断了,以后便完全停止了。伊朗伊利汗国1353年的灭亡,旭烈兀王朝分裂为若干穆斯林封地,金帐汗国在扎尼别去世(1356年)之后已经出现的并由于窃位者马买在库里科沃之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更加剧了的内讧和纷争,所有这些都使传  相似文献   

5.
前言这里所说的蒙古史,指蒙古帝国史以及从元朝崩溃以后直至清末的蒙古族史。关于元朝史,当另文介绍。13世纪初,在成吉思汗率领下,蒙古族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帝国。此后,这一帝国虽然继续扩大,但是到了世祖忽必烈时,钦察、察合台、伊利三汗国及其宗主国元朝分裂为四汗国,于是,大蒙古帝国时代便终结了。这个大帝国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帝国为什么是单一国家?这个帝国又是如何分裂的?分立诸国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这些就是蒙古时代前期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游牧民族扩张所造成的民族迁徙不胜枚举。蒙古的扩张也造成了欧亚民族的大迁徙。这种民族迁徙所造成的影响、后果,本文不加以探讨。这里只论述一下蒙古扩张过程中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东西方人员交往,以及这种交往对东西方相互了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外交家。他所推行的远东外交政策对晚清以来的中俄关系史、东北边疆史、乃至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乌云高娃 《中华魂》2012,(18):46-48
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对于内蒙古来说,则实现了世界遗产的"零突破"。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作为蒙元帝国时期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元上都,再度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中国元朝的两大首都。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中国元朝的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座非常宏伟的都城建筑,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结合的典范,是蒙古民族在13、14世纪时期,建在今内蒙古草原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部分的边疆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的边疆区域研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以拉铁摩尔为代表的边疆研究"内亚范式"和以施坚雅为代表的边疆研究"西南传统"在各自研究兴趣与路径方面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以更具有连续性的内亚-西南分析视角来看的话,则可以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找到其内在的互通之处,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内亚与中国西南社会。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边疆危机直接引发中国人边疆观念的变化。面对被迫划定边界、边境人口管理新问题、边疆主权全面遭到侵夺等种种现实危机,人们的边疆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发了变化:在空间认识方面,由传统王朝疆域观念向具有明确边界意识、重新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国家领土观念的过渡;在边疆族群治理方面,由"因俗而治"的文化疆域观念向注重区域管理的地域边疆观念转向;在边疆功能认识方面,由治内边疆观念走向治内、御外并重的边疆观念,由此全方位地建设强固边疆的理念渐成共识。清末边疆观念的变化只是20世纪中国现代边疆观念形成的开始,其间多见新认识的萌芽与现代相关观念意识的初生。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人类学学者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于1989年出版,他结合自身人类学考察的成果,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游牧帝国”的理论和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新的解释模式——“两极世界”模式该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于中国边疆史研究和游牧文明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拓宽视野的意义,是一种新尝试。但其在史料使用、理论建构、人类学方法论等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学者们客观、辩证地思考与再探讨。  相似文献   

12.
约翰·达尔文的近作《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充分体现了全球史的视野与研究手法。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重视帝国的互动碰撞甚于帝国内部体制分析,而且努力去"欧洲中心论"。为此,他探索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致今日所知的全球化的全球联结的发展;欧洲及后来的西方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对欧洲扩张时所表现出的弹性。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历史成了一个全球史。达尔文运用全球史视野来研究帝国历史,得出了四个基本结论:帝国一直是大多数有记载历史的政治组织的"默认模式",是"常态;"拒绝了把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作为欧洲与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之间关系变化的决定性时刻;当这种变化开始发生时,其原因不应该仅仅从经济领域去寻找,而是应该从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去探求;欧洲崛起的全部后果直到19世纪中叶才感受到,而且欧洲的主导从来就不完全。  相似文献   

13.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形成了新的边疆治理体系;认为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特点是一个核心,两大目标和三大格局:一个核心——"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思想;两大目标——维护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三大格局——边内治理、边疆治理与边外治理的结合;新时代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指导下,党中央在边疆治理实践方面开创进取,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边疆区域发展战略;重塑了中国边疆的历史社会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区""枢纽""窗口"和"支点".  相似文献   

14.
蒙古帝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结果使人、物资、信息流得以在欧亚范围内活动 ,本来不该涌现出的人物涌现出来 ,编织出令人眼花 乱的历史。这一切的中心就是蒙古。哈拉和林的宗教对宗教而言也不例外。在帝国第二代皇帝窝阔台建立在蒙古高原的首都哈拉和林城中建有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礼拜寺 ,拥有世界主要宗教的一套设施活动场所 ,而且 ,来自各地的优秀宗教人士也云集在那里 ,带来了种种神佛、经典、祭祀方法。对待宗教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开始 ,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他们对精通教义者或者能够祈雨、…  相似文献   

15.
14—15世纪之间(1368—1420),曾经笼罩欧亚的蒙古帝国在东部亚洲逐渐瓦解。这是东部亚洲国际秩序重新调整的时期,可以把它叫作"后蒙古时代"或"蒙古时代之后"。在这半个世纪中,东部亚洲海域经历了妥协、冲突、再平衡的过程,终于在1419年所谓"应永外寇"/"己亥东征"事件以及1420年朝鲜通信使赴日之后,初步形成了政治上以朝鲜"事大交邻"为枢轴,以明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经济上环东海、南海诸国,以商贾往来为主的贸易圈。从此,东部亚洲海域经由朝贡与贸易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历史世界。一些历史学家曾经把联通欧亚的"蒙古时代"看成是世界史的开端,但蒙古时代之后,世界史却再度出现东西分离的曲折,尽管大航海时代再一次打通东西,但这个东部亚洲国际秩序的根本改变,要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作为全球史/世界史一部分,1368—1420年是东部亚洲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的研究在我国是一项空白,即使在国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这一研究的著作也尚未问世。郭华榕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史》(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不能不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是对法国史研究的一大贡献。《法兰西第二帝国史》所着重叙述的是改革,所集中探讨的是法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第二帝国(1852—1870)是法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以后,在苏联,蒙古中世纪史的研究依然是蒙古学传统研究的课题之一。最初,在20年代人们研究的重点在中世纪蒙古人的政治史方面,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有B.B.巴托尔德、符拉基米尔佐夫和格鲁姆—格尔日迈洛。众所周知,巴托尔德院士“……首先提出了关于蒙古帝国起源问题的科学观点,他全面地描述了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国家制度,他对蒙古人入侵中亚所作的功力深厚的研究无人可  相似文献   

18.
《蒙古文学关系史》(论文汇集),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合编,1981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俄文。蒙古文学在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央亚、远东和南西伯利亚诸民族文学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交流关系。这不仅由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十三世纪始的政治史所决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进行扩张的结果,使蒙古民族上升为中央亚的统治民族,形成了东、西方各种民族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正>一、韩国"朝鲜民族起源于帕米尔高原,迁徙经过贝加尔湖,来到不咸山,在那里定居下来,公元前6000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唤醒了红山文明和黄河文明……"——引自《大朝鲜帝国史》《大朝鲜帝国史》之内容与传统历史大相径庭,将古代朝鲜描述成一个领土涵盖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大帝国,中国古代人物、部落、日本皇室为朝鲜民族后裔,韩语为全世界语言之母等此书曾被韩国的士官学校用作教材。《大朝鲜帝国史》其分五卷:第一卷:描述朝鲜民族起源,把朝鲜民族与中国传统史的东夷民族联系;第二卷:描述朝鲜对日本的开化及殖民;第三卷:描述朝鲜与唐朝的对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曾于 13世纪建立过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作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史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人服饰 ,其发展和变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罟罟冠”是蒙元时期蒙古人服饰的典型代表 ,成为贵妇们的普通帽冠。罟罟冠的形制随地区不同而异 ,也随贫富不同而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