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朝与蒙古草原游牧部落的羁縻关系始于金太宗天会三年,其后逐步建构发展起北方游牧部落朝贡关系,直到金卫绍王大安三年蒙金全面开战为止,大约存续了80多年。金朝采用剿抚结合的手段经营对北方游牧部落的羁縻统辖关系,以北部缘边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为主,管理游牧部落的朝贡活动,设立榷场进行互市,对蒙古、阻等部落酋长实行册封、宴赐制度,但不允许朝贡成员入内地朝贡,通常在界壕贡场对朝贡者进行回赐。金朝多次出大军镇压草原游牧部落的反叛者,表现出具有强力色彩的羁縻关系。随着北方游牧部落日益强大,金朝直辖区与草原游牧部落朝贡区的分界线界壕一再向南内缩。成吉思汗对金开战,结束了北方游牧部落与金朝的羁縻朝贡关系。  相似文献   

2.
3.
西夏年号作为番汉文化杂糅的产物,内涵丰富.年号命名用字多为吉祥祈福字眼,带“天”字的年号较多.西夏年号与前朝年号有一定重复.就西夏改元来看,可以分为新君即位改元和中途改元,新君即位改元存在同年改元与逾年改元并存的现象.中途改元包括重大政治事件改元、避讳改元、祈福消灾改元等.西夏前期改元频繁,自仁宗以降,改元频率变低.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研究以解放前后为界 ,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三个时期 ,以综合性专著、专著以及论文等三种成果形式进行了探讨 ,这一时期的成果具有研究面宽、范围广 ,全面系统 ,深入细致 ,角度新颖 ,思路开阔 ,以人物为切入点等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夏题记文书是西夏文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西夏社会各种宗教活动的面貌,是研究西夏文书档案的珍贵资料。本文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通过两个部分对西夏题记文书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是西夏题记文书的概况,西夏题记文书根据其所反映内容的不同,分为功德发愿文、供养人榜题和巡礼题款三种,并举例说明。第二部分是题记文书内容的总结,分为八个方面:文书撰拟的平阙制度,选择修造佛塔寺庙等的时间,西夏纪年,西夏国名,西夏国建置,西夏地名、职官和军名,西夏人的敬佛活动以及题记文书写作的相关特点等。  相似文献   

6.
金朝的科举制度对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作家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了整个文坛的基本体貌,促使一朝文风的形成和转变。科举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既是文学发展繁荣的一个驱动力,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变为文学发展繁荣的阻滞力量,呈现出两重性。  相似文献   

7.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a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无论西夏与辽、宋、金的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中印之间的往来僧侣皆可自由出入西夏境内,西夏在沟通中印佛教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按其阶段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有一个主要矛盾在起作用,依次是宋辽矛盾、宋夏矛盾和夏金矛盾。  相似文献   

9.
金朝兴衰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春  周力 《江海学刊》2007,(2):165-170
女真初兴之时,能够以一个比较落后的政权打败先进的政权,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而是因为那时的女真人具有一种“情通心一”的民主团结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勤政廉洁的进取精神和不知畏死的刚强好武精神。到了金朝变后进为先进的后期以后,在新兴的尚处于落后阶段的蒙古政权进攻下,却“每战辄败”,“望风奔溃”。那时的金人已丧失了原来那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逐渐走向了腐败。从金朝兴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腐败就要挨打”,我们应该牢记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金熙宗朝以后,除户部(三司)外,与财政事务相关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包括尚书省、工部、礼部、吏部、太府监、少府监、太常寺、宣徽院等。尚书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统筹国家财政大局,具有财政事务的审理、裁决和发起动议之权。尚书省之下,工部是重要的财物管理机构,礼部和吏部所掌部务也多与财政密切相关。太府监、少府监、太常寺和宣徽院,则处理与财政相关的具体事务。上述金朝中央行政机构依托层次分明的分工模式与权能关系,与户部(三司)一道,共同保证了国家的财政运作。  相似文献   

11.
11-13世纪,女真人经历了部落迁徙,部落联盟到民族形成,民族政权到国家政权,政权消亡到民族解体的历史过程.金源文化随着创造文化的主体--女真人地位的变迁而呈现阶段性地发展,金源文化先后经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金代主流文化和民族解体与文化分流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契丹和女真族分别建立的辽、金王朝,其化发展脉络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共同或接近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明程度,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及接受汉化影响等,是契丹与女真,辽与金化出现共同之处之原因;而其族源不同、借鉴吸收汉化程度各异以及自身因素、所处时代背景等,又是导致其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金代前期随着政权的更迭,女真内地及辽宋故地均出现社会秩序失范现象,这种失范主要表现在传统权力体系遭受破坏,社会信仰危机显现,民生困顿、经济凋敝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金朝官方和民间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秩序重构的措施。金代社会秩序重构的官方路径主要在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民间路径则以人伦亲情重构为重心,扶危济困,恢复民间信仰等也是必要手段之一。金代前期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是一种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渐变的过程,而旧辽、旧宋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及一些地域信仰也在其中助力匪浅。  相似文献   

15.
靳华 《北方论丛》2002,(6):67-70
宋金嘉定议和后,金方逐渐丧失了以往那种控制宋金关系发展方向的主动权,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金的衰弱,金的内忧外患严重,宋始终不忘与金的世仇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嘉定议和后的宋金关系的变化,客观上加速了两国灭亡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佛家修证、觉悟门径的禅定和体现禅宗理论、实践的禅法对金诗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金诗中的佛禅意蕴突出地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用诗作体悟、宣达对佛禅思想的理解,反映了当时儒者、士大夫把握佛禅哲学意识的水平;援借、化用来自佛禅典籍的事、语,丰富了作品的底蕴,深化了对玄道妙谛的感悟;通过对禅修生活、环境和高僧禅师形象以及相关的山水物态的摹写刻画,传递出主体从方外人生中获得与佛禅相投契的乐趣,展示了文人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的侧面。  相似文献   

17.
西晋时期,特进、光禄大夫、侍中、散骑常侍等作为加官时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其中特进、光禄大夫作为加官可以提高官员的地位,往往是官员升迁中的重要步骤,而散骑常侍、侍中、给事中等作为加官一般是对官员的格外优宠,作为加官时,侍中优于散骑常侍,在官员官职变迁时,加官变化随本官的迁转而由散骑常侍变为侍中。  相似文献   

18.
西晋内迁杂胡与杂胡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汉以来,匈奴南迁与氐羌东渐,关东关西遍布匈奴与氐、羌族人。西晋初年,匈奴及其别部大规模内迁,弥漫于并、雍等州各郡。最初匈奴别部被称为杂胡,后来各族部落逐渐混杂,民族成分发生变异,甚至形成新的名号,遂出现杂胡化的趋势。关东杂胡主要由匈奴、羯、乌桓等混杂而成,石勒武装就是典型的杂胡军队;而关西杂胡化则以氐羌为多,匈奴、鲜卑、羯等民族混杂其间。杂胡化是民族迁徙、民族混杂的必然现象,又因战乱加速其进程,它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当时,杂胡化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不可遏止的社会趋势,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史中间重要的一环,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下的西夏文及西夏文献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西夏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西夏文及西夏文献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和文本化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利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对西夏文及西夏文献的处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的西夏字库、“夏汉电子字典”的修正和补充,进而建立新的西夏文网络字库和在线夏汉电子字典等数字化资源,同时研究西夏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整理的解决方法和实现技术,最终将西夏网络数字化资源集成并整合为较全面的西夏学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西夏文的网页显示、文献资源的快速更新与发布。通过该平台的建立进而探索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计算机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金瓶梅》因其存在的大量艳情描写而一直饱受争议。如何看待这些描写,将直接影响到对《金瓶梅》的整体评价。明清时期,对《金瓶梅》艳情描写的评价、诠释是多样性的,而这种多样性评价、诠释是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