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多孩生育、早婚早育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两大难题.然而,在研究多孩生育、早婚早育的同时,人们似乎对计划生育工作中另一个重要问题——节育效果问题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早婚早育、多孩生育、节育效果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节育有效率除直接影响多孩率外,还通过影响早育率间接影响多孩率.节育效果的好坏是解决早婚早育、多孩生育的关键之一.为此,在我国人口控制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节育有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男女两性的结合就孕育着第二代的出生。早婚必然带来早育,缩短两代人的时间间隔,加速人口的增长。因此,对我国育龄妇女早婚状况进行归因分析,对于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妇女早婚概况  相似文献   

3.
30年来美国婚姻家庭状况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在美国主要还是实行传统的婚姻方式。爱情与婚姻密切相连:结婚、生育、抚养子女和维系家庭被认为顺理成章;同居遭到舆论的谴责,结婚是达到与异性亲密相爱唯一体面的做法。当时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早婚、早育,出生率也比较高。1960年,美国20—24岁人口中,47%的男性人口和72%的女性人口已结婚;父母与子女(18岁以下)住在一起的家庭总户数中,单亲家庭户只占9%。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早婚早育现象近几年有所抬头,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它直接影响着人口控制目标的完成和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女性早婚状况女性早婚,是指不到法定婚龄(20周岁)而结婚。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我省早婚现象具有如下特征:(一)早婚人数逐渐增多,早婚率有所回升。3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婚龄经历了20多年自发提高阶段。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平均婚龄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平均婚龄开始下降,早婚现象有回升趋势。据1987年7月1日调查:每100名已婚妇女中早婚的25~29岁组为6.9人,而20~24岁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新余市为检查农村早婚早育密育多育情况,1988年进行了一次5%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88年人口出生率为14.19‰、自增率为8.89‰。一孩率为68.25%、多孩率为6.48%。女性早婚率为2.36%、晚婚率为28.8%。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早婚,早育、密育、多育还较多。这将严重影响着人口数量的控制,是完成年度人口计划的主要障碍。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巳成为决定我国人口控制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我国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状况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资料,就我国农村妇女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的发展变化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要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高质量地解决人口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管理新机制。河南省原阳县计生委的做法如下:  一是实行结婚登记三家联合办公,严把男女青年结婚登记年龄关。针对农村个别地区早婚早育问题,该县从1996年起,在全县推行结婚登记实行乡(镇)民政所、计生办、派出所三家联合办公制度,三方共同审查男女双方的年龄,杜绝了由于不到法定年龄结婚而出现的早婚早育现象,并有效地杜绝了计划外生育。二是实行“婴儿出生证明卡”,严把二孩生育证发放关。1998年初,该县实行了“婴儿出生证…  相似文献   

8.
是不是2000年就一定会突破我国政府制定的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我以为“鹿死谁手”,目前还难以确定。这是因为,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能否完成,我们还有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基数大,搞得不好,增长幅度会很大;但如果路子走对了,方法对头,控制人口增长的潜力也同样会很大。我国月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这些计划外生育若以生育类型划分,其一为早婚早育,即在法定婚龄前结婚并生育者,每年100  相似文献   

9.
<正> 一、早婚早育习俗的历史成因(一)早婚早育习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密切相关。从先秦至近代,早婚早育和多育一直居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变化对人口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模式是制约婚姻生育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说明,人口增长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从西周开始以农立国,时至今日,依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度。小农经济的自  相似文献   

10.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  相似文献   

11.
早婚早育是一个禁而不止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育龄人群规模、生育期的长短、生育的世代间隔,而且对计划生育质量、人口计划的实现等度量指标有很大影响,已制约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本文从钟祥市47个村的调查情况看,解决早婚早育日趋严重的问题已迫在眉睫。1现状分析此次抽样调查47个村,共74972人,占钟祥市总人口7.54%,1993年出生979人,人口出生率13.06‰,47个村,出生一孩654人,其中计划外生育148人,占一孩数的22.6%;出生二孩318人,其中计划外生育122人,占二孩数的38.4%;计划外多孩7人。计划内出生仅只占702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山区农村出现大龄男子结婚难、早婚早育管理难、重新组合家庭生育控制难问题在婚姻家庭和生育上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本文根据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对上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谈点管窥之见: 1 长阳山区农村婚姻家庭生育现状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人口出生高峰,各地都加强了对婚育人群的生育管理,特别是加强了人口计划的管理,不少地方在年度人口计划中,还实行“双轨”控制,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年度人口计划还是时有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早婚早育的冲击和影响。早婚早育的治理问题长期进展不大,甚至陷入当前困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婚姻管理措施软化,婚姻管理同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不配套,致  相似文献   

14.
<正> 婚育管理,包括婚姻管理和生育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从部门的职责分工来看,婚姻管理属民政部门,生育管理属计划生育部门。但是从婚姻与生育的内在联系来看,人们的生育行为,又是通过婚姻形式实现的。不管是合法的婚姻,还是事实婚姻,两性之间这种关系一旦缔结,就为生育造成了前提条件。要抓好人口的计划管理,只控制计划外二胎、多胎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一胎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而要抓好一胎的计划管理,必须把管理的范围,由生育环节延伸到婚姻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打破部门分工的壁垒,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猎切配合,协同动作,把婚姻管理与生育管理结合起来抓。在当前人口出生高峰和早婚早育严重冲击人口计划的情况下,强调抓好婚育管理,解决早婚早育问题,对于平抑人口出生高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几年来,农村违法婚姻迁延深远,早婚早育现象相当严重。有些男女青年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或者虽到法定年龄而不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就以夫妻关系同居。最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汉寿县的34个乡、镇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统计,1987年,汉寿县农村共有8,400对男女青年结婚,其中未办结婚登记手续的有6,048对,占结婚总对数的72%,不到法定年龄结婚的有5,082对,占结婚总对数的60.6%。尤其是一些偏  相似文献   

16.
<正> 山西省忻州地区农村早婚和非法同居情况的存在,甚至加重,直接干扰了《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早婚必然早育,早育缩短了人口出生的时间间隔,加快了人口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原因,制订对策,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带着这个问题,于1989年1月,我们地区组织县、乡人员,对1987年生一胎妇女的结婚情况进行了追踪抽样调查。调查以村民小组为样本点,在全区所属14个县(市)内采取等距、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303个样本点,合计14,763户,54,30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调查实施工作,由逐级培训的调查员携带调查表卡,登门询问户主和在户  相似文献   

17.
<正> 吉林省通榆县人口出生率在1982——1990年间巳降至12—16‰之间,并且在大多数年份低于全省水平,但是近年来该县的人口形势却不容乐观。人口的计划外生育主要是早育和多胎生育问题比较严重,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很大困准,而解决好早婚早育这个难题又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 早婚现象作为封建社会的陋习,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在我省一度大幅度减少。但据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进入80年代以来.我省早婚迅速回升,早婚现象呈重新抬头之势。现结合河南省1988年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河南80年代以来早婚现象回升的特点、原因及后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婚姻管理的角度,探讨一条降低妇女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一、八十年代河南省早婚的特点80年代,河南省早婚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早婚率急剧回升。而男性回升速度远高于女性。我省1980年早婚率为10.45%,1988年则为24.77%,八年间上升了14.32个百分点。其间。男性早婚率由12.45%上升到36.83%,女性早婚率由8.44%上升到12.69%,因此,男性回升幅度大大高于女性(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美籍华人的人口及婚育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研究了美籍华人的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特点,华人的地区分布、人口年龄性别构成,以及华人的结婚生育特点。分析表明,1990年全美16455万华人中,第一代华人为525%,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三代华裔为303%。加利福尼亚、纽约两个州的华人就占全美华人60%以上。中国人口迁美的高峰年龄为25~29岁。与美国居民相比,华人妇女结婚迟,离婚率低,婚姻稳定。而她们的生育水平、早育及未婚母亲比例都非常低  相似文献   

20.
生育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育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李建新80年代以来,早婚早育、出生性别比偏高、人口统计数字的瞒报漏报相继成为中国人口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对这些现象分别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放在同一个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