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国画中对空白部分的留取。中国画利用“留白”来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同样,现代平面设计也可以利用“留白”的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色彩留白”及“构图留白”两种设计方式,使设计作品获得更好的版面视觉效果。同时,“留白”中的传统艺术精神,还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意境。通过将“留白”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对于创作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留白是指在艺术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它是建立在艺术体悟想象之上的创造性的表达形式,目的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诠释来表现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从而达到对传受二者内心的审美观照。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朗诵中经常运用,但是目前却缺少对朗诵中留白的具体阐释。因此,文章通过阐释"何为留白、何为朗诵中的留白以及朗诵留白与其他朗诵技巧之间的关系",探究出留白对于朗诵艺术创作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白先勇独特、丰富自足的审美世界中,忧患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基因而存在;在审美个性、本能及童年经验、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白先勇在审美心灵图式上表现出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游走与抉择的心理态势和价值取向,在审美情感倾向上则表现出关注女性和文化乡愁的特征,并最终在作品中表现出阴柔之美和悲悯感伤基调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风格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语言样态,首先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其次才体现出家具物性的本质.这种基于物质表层结构和民族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双向语汇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超越于家具自身物性之上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启喻性和行为规范的教化作用,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古典家具的独特艺术风格.观照古典家具艺术的文化特征,是古典家具审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常用的构图方式之一,它在绘画中的应用充分传达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虚实相生"的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这种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从而也是评价中国绘画意境的重要标准.而"留白"的画面中"象"与"象","迹"与"象"的关系和他们彼此衍生出来的审美情趣,对我们在从事艺术和设计活动中寻找构图,处理各个元素的相互关系都提供了很大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刺绣、中国结、印染布艺是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视觉语言,它们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环境中,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新时代将玩具形象设计置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赋予了玩具形象设计以更多的新的形式、文化价值和审美内质.  相似文献   

7.
对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油画家进行的写意油画创作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写"和"意"两方面结合目前油画家的创作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写意油画的独特审美内涵,揭示了中国写意油画强调意境的主观构建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特质,并提出中国油画家在系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表现技法引入自身的油画创作,可以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8.
现代纤维艺术在传统纤维艺术的基础上,以其材料、技法、空间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功能性和制作者的不同,体现出更具时代感的全新面貌。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纤维艺术较之传统纤维艺术实用性更为加强,艺术性更为彰显.精神性更为纯化,很好的满足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9.
数码艺术设计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确认识数码艺术设计的生产和发展,以及数码技术的特点和表现风格,寻求数码艺术设计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其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发掘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艺术渊源,是丰富数码艺术语言和正确表现数码艺术形式美的关键,并以此取得在艺术价值上的更高地位.  相似文献   

10.
给生命留白     
"留白"是书法和绘画的一种布局艺术,是指在适当的地方留出空白,从而使画面不显得太挤、太紧。正是这留出的空白,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也让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比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艺术与设计内含深厚的“和”文化底蕴。文章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书籍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雕塑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等各个艺术与设计领域分别阐述了“和”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及作用,这对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和谐文化素质,增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特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六法”一向被视为中国绘画的根本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画学的自觉。“六法”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解释,不同的解释又影响着当时的、以后的艺术,而在不同的解释中,又同时保留着相同的格局。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形成“六法”接受史的特征,形成中国画论史的走向。从谢赫到张彦远,是“六法”接受史的第一次创造性阐释,它促进了中国画由人物向山水、由重渲染向重用笔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观"在审美中的重要地位,从"观"的滥觞之地,即《周易》哲学的"观"着眼,分析其美学命题"观物取象"、"观卦"中的"观"等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以揭示"观"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六法”是中国画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 ,只有领悟、糅合“六法”的精髓 ,才能不断的促进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促进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赖少其是中国画家中最值得重视的大师之一,当代中国画因赖少其的存在而骄傲的依据.剖析定居广州后赖少其的中国画"丙寅变法"三阶段的特点及历史意义.作为一个艺术家、学者,赖少其的生命已依附到那些卓尔不群的作品之中;作为一个绘画大师,赖少其的灵魂已铸刻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白画”的名称,实际上这是从理论角度认识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中国画除笔、墨、色彩之外在画面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在中国画中称这些空白为“留白”。可以看出,绘画的空白早已被巧妙地运用于画面的组织结构中了,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精心安排留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年画中蕴涵着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年画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体系一脉相传没有中断,呈现出与官方正统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年画真实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层状态,对于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有重要的意义。对年画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基础性工作,并且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民意基础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书入画、书写性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画种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中国画对于用笔的尝试与表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历程,文章从线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画中笔法的成长历程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