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粟东 《科学咨询》2009,(19):56-56
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也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也随之越改越先进。但作为农村乡镇中学的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向优秀的老师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只能自己通过网络来学习,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些年来笔者根据本班的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一些适合本班学生情况“老”的、“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而言,将终身受益。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应该自己动手动脑去应用实践课题知识,课后解题就成了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高中生学习物理,就离不开解题。而解题习惯,将很大程度决定解题效果。学生在解题活动之前,经过老师同等的教学指导,但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一样。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学生在做题之前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活动习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解题习惯,我们从“学生解题的动机”、“学生在解题活动之前的准备习惯”等对860名不同层次的高中生物理解题活动前的习惯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光全 《科学咨询》2010,(18):52-52
本文主要针对指导参加数控技能竞赛学生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从学生的认知、学习等客观规律上探讨我们老师在培训学生的同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老师要用发现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传授一些终生有用的财富,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努力拼搏,吃苦耐劳,不甘人后的乐观人生。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是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职业。以前,我以一名学生的身份来看老师,对老师的工作并没有很大的感悟,而真正到了教师的工作岗位,才感觉到自己身边的许多老师,正如我们所歌颂的那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所以,借着今天的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我身边的孙凯老师。  相似文献   

5.
作为老师,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有让人心情愉悦的英才,也有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从自私的角度讲,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现实并不事事都如人意,每个班都会有原因不同的“弱苗”、“病树”,而对此类学生的教育关心,才能真正体现老师的智慧和大爱。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在2009年8月份所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可是,如何才能把握好“适当方式”这个度,把这把“尚方宝剑”利用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批评”目的呢?这是众多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个很大的困惑,笔者就这一问题,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科技辅导老师辅导学生制作科技模型时,由于经验不足,辅导的效果不够理想。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在辅导学生制作科技模型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见解,从“自身训练、掌握技能”“加强辅导、转换技能”“强化训练、提高技能”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供同仁参阅。  相似文献   

8.
梁正明 《科学咨询》2009,(24):96-96
学生们说:“我们能在这菁菁校园学海泛舟,感到其乐融融。” 老师们说:“我们能在这美丽的校园辛勤耕耘,感到引以为荣。” 家长们说:“我们把子女送到这里求学,感到万个放心。”  相似文献   

9.
王建华 《科学咨询》2007,(14):25-25
“问题学生”从某个角度讲是“弱势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违纪、“倒蛋”,得不到家庭“呵护”,甚至被家庭“遗弃”。在班集体,他们是“三等公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享受不到相互尊重的平等权利。在有些教师眼里他们是老师的“对头”、“累赘”。他们的行为令家庭人伤脑筋,令学校老师、同学厌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学生”出“问题”难道是他们的过错?  相似文献   

10.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呈现了: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教别人。作为平等中首席的“小老师”,一方面他是老师的好助手,另一方面他的学习态度、阳光展示又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见让“小老师”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选拔、培养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小老师”,使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呢?  相似文献   

11.
傅允 《科学咨询》2009,(22):18-19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正颇有兴致地讲解、引导时,有学生突然冒出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当同学正在提出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旁若无人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就是我们常在课堂中遇到的学生“插嘴”现象,由于学生的不经意的插嘴,往往会搞乱教师心中预设的教学程序,于是课堂上我们便常听到老师这样说:“有问题请举手!“你的想法很好,但请等会再说好吗?”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教育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探讨时,学生开始有很多想法,各抒己见,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否定那些答案,最后只剩下符合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在数理化课堂上,学生整个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后得出一个预定的结论。这样的情况貌似民主,学生也参与了活动,而且也很接近新课程的一些观念,但是感觉起来总怪怪的。仔细地想一想,这不过是让学生钻进了老师的设计--你再怎么探究,我的笼子都在前面守着呢。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吗?是老师对教学进程的担心吗?  相似文献   

13.
“我仅是一个教书匠,恐怕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供你采访。”端木教授一见面就如此谦虚地说。我轻声回答他:“端木老师,我是代表读者来向您请教问题的,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你是从广西来的,我个人和中山大学跟广西的关系都很密切。五十年代我们就有不少好学生来自广西,后来又回到广西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五环四步教学法是重庆市“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普遍较差,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中职会计在教学中采用“五环四步”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共读书目
  在我校推进“共读共写共生活”课题研究之际,五年级课题小组便着力于为孩子们选择优秀的儿童作品。但,我们如何迈出“共读共写共生活”的第一步--选择共读书目?
  我们看到了语文课本。事实如是:选在语文课本中的文本,要么是一些短篇作品,要么是独立成篇的,要么就是长篇的节选。因此,我们思考:为什么不让学生读那些被节选的长篇原著呢?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在现如今的语文教材(人教版)里边:在“资料袋”,在“语文园地”里,编辑老师都为咱们的学生推荐了跟本单元主题相照应的文本书目。由此,我们便可紧贴单元主题,为学生选择适宜、优秀的课外书目了。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就学校而言,至少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三机一幕”、“班班通”时代,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老师经历了教学辅助、网络管理、信息技术教学等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和体制发展的不同步,使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推广存在受重视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而教育技术的主管部门也面临着名称不规范(有电教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装备中心等不同部门和称谓),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老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工作价值得的不到认可。  相似文献   

17.
李洪兵 《科学咨询》2009,(22):58-58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成绩的一大难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近20年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辅导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在就谈谈对差生辅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爱屋及乌”是比喻学生因喜爱自己的老师而迁移到喜爱教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来讲,尽管他们“性格不同,各如其面”,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即希望老师对自己了解、关心、友爱,以至“东风吹来都觉暖”。事实上,老师只要喜爱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就一定喜爱老师.也一定喜爱老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这就是学生的“爱屋及乌”行为。  相似文献   

19.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错,这个道理,作为教师,我们都懂。可是在行动中,我们却常常“包办代替”了。就说作文吧,老师们煞费苦心地帮孩子们审题、选材、更不遗余力地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且效果良好。但学生的情感、主动性、创造性却无法真正得到发挥,而“文章不厌百回改”,也是老师的“专利”,费时、费力、效果平平。于是,当“把修改作文的权利交还给孩子们”惊醒了我们这群长期呕心沥血的梦中人时,我认识到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更轻松更灵活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了。  相似文献   

20.
吴伯禄 《科学咨询》2007,(16):54-54
在历史教学中,常听到一些历史教师抱怨:“学生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问题在于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尽人意,缺乏魅力,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需要老师尽可能活泼多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不再是一种痛苦的历程,而是愉悦的过程呢?关键是要深入探究历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