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邓小平求同存异解决矛盾的具体模式福建师范大学彭自成认为,用同一缓解对抗、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和平解决矛盾问题的独特方式。邓小平十分重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在保留对立面的差别、排斥的前提下,寻找扩大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并从充分发展双方的共同点为基础,超越旧的矛盾统一体,形成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通过求同存异、扩同缩异促使事物旧矛盾向新矛盾转化。本着这个思路,邓小平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具体模式:①“一国两制”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 王玉海同志在《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发表了《论矛盾的形成方式》.王文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矛盾的形成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矛盾着的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同时产生";"二、矛盾着的双方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后产生的一方与先存在的一方构成了矛盾";"三、矛盾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矛盾统一体,就其“质”上来说,劳动者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使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们的实践经验、技术技能通过升华形成知识技术形态时,就会要求劳动者与之相结合、相适应。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科学在理论上突破,产生了技术上的革新,并要求应用于生产时,旧的矛盾统一体就被新的矛盾统一体所代替,这就要求劳动者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与之相结合,要求劳动者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掌握技能,以达到在“质”上的相互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是在生产力运动中表现为“质”上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又从新的不适应到新的基本适应这样循环往复、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就其“量”上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仍然要突出政治。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要解决新的矛盾,就要突出政治。  相似文献   

6.
社会怎样由动荡趋于稳定,然后又如何保持其稳定发展,这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些初浅的探讨. 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原先稳定的社会统一体,由于内部种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激烈斗争的结果,旧的统一体再也包容不了新的内容,于是在某一时刻突然的冲力使社会离开旧的平衡线,旧的平衡被打破.然而,离开旧平衡线的社会运动并不会自动在新的平衡线  相似文献   

7.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所引起的自己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过程。实现这一辩证过程的形式,就是构成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经过两次否定,使事物在高级阶段上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产生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8.
探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途径和方式,最主要的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二者的结合点不在它们的外部,而在它们的内部;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点。 关于“结合点”的涵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统一体内包含着互相联系互相区别的两个矛盾方面,由于它们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为什么矛盾的双方能够发生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呢?因为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相互贯通的中介。这个“桥梁”或“中介”,也就是结合点,由于结合点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取得了统一的基础,又获得了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就是统一体的基本矛盾方面。  相似文献   

9.
辩证矛盾的含义是确定的,是一切矛盾所共有的,即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排斥、互相转化。但是具体的现实的矛盾又表现为特殊的多样性。根据矛盾的不同特点,笔者把矛盾分为质型、重型和关系型三类。 质型矛盾。质型矛盾,是指一切事物的两种相反的质或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形成的矛盾。例如:作用与反作用、阴电和阳电、生与死、奉命与反动、雌性与雄性、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等等。这就是说,矛盾双方各是事物的一种质,而且二者正相反,形成了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由于事物是多样性质的统一体,但是发生矛盾的仅仅是正相反的两种质,除了发生对立关系的两种质之外,还有其它许多质,因此,应该注意,质的对立,不是整个事物的对立,而是事物的两种质的对立,例如雌性与雄性的矛盾。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除了雌性和雄性的性质之外,还有其它的质。  相似文献   

10.
词的比喻义是指借用一个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比喻义产生的规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词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比喻用法产生的。从构词的角度看,一些具有比喻义的词是用比喻方式构成的,它们的意义是本义和转义的统一体。词的比喻义更多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通过词义的发展而产生的。运用词的比喻义时要注意与词的比喻用法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一般通行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每次否定表述为: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是值得商榷的。在唯物辩证法中揭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概念有三个,即转化、质变和否定。它们虽然都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但是却各有自己的含意,并不等同。转化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反映了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同一和斗争达到极点时,旧的统一体被破坏,一方克服或消灭另一方,表现为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质变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某方面量的变化突破了其原有的度的界限,因而使事物某方面的性质发生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它有时表现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有时表现为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更替。而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所揭示的“每次否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转化和质变,但是它还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它是指同一事物由  相似文献   

12.
<正> 矛盾关系,即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切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最根本的关系。这里,当我们依据对立统一关系的本质内涵来观照其复杂的形态时,可以发现对立统一关系存在四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共生、共存、共竞和共变。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共生形态对立统一关系的共生形态,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形态,也是新型矛盾统一体的萌生阶段。确切地说,共生,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新型对立关系的出现,或新的统一关系中的两个对  相似文献   

13.
一我们这里说的矛盾的调和(包括融合、结合、调解、合作、妥协等),是指有些事物的矛盾运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调和,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或矛盾双方同时并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不是一方克服另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它是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和方法.首先,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个特殊,但它们都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  相似文献   

14.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理论界争论激烈,我们在教学中反复碰到的一个棘手问题。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是,这个传统的说法在理论上遇到了困难:各种论据和论证方法都有不少明显漏洞和逻辑矛盾。为什么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有这样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在客观世界中,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都是有条件的。”“一切矛盾的同一性,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当统一体通过斗争发展到某一限度,出现了新的条件时,就必然引起统一体的破裂、分解,而出现适应新条件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促使事物由旧的过程向新的过程转化。”(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矛盾双方互相转化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灭,正是通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来实现的。辩证法是革命的转化学,“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态内部滋长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称为“经世致用”实学的新思潮,于明代中叶后已明显形成,明清之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在清代中叶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束了。这种实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具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旧事物的批判精神。实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过程,即“明道致用”、“经世致用”以及“体用一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 对立统一和辩证统一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含义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从内涵方面来说,对立统一指的就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统一体的双方既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凝聚和互相肯定,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和互相否定。凡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其矛盾统一体双方必须在量上互为依存,质上互为规定,结构上互为渗透,而  相似文献   

18.
我区哲学学会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包头举行年会。年会学术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矛盾的心斗争性和同一性问题。 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基本有三种观点: 多数同志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自身两种基本属性,不能把这两种属性混同于对立面的双方,它们之间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它们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对立双方在斗争中彼此相互渗透、贯通;斗争性又使对立双方力量彼此消长,使同一不致成为僵死的同一。一般说,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同一性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事物的矛盾是一运动过程,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然而矛盾发展过程一般经历几个阶段,却很少见认真分析。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现存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当作矛盾运动的全过程,因而习惯地把矛盾运动过程划分为矛盾双方的对立和转化两个阶段,这样实际上就忽略了事物产生过程中的矛盾形态,因而忽略了矛盾有一潜伏阶段,即忽略了矛盾的产生或孕育过程。长期以来,关于差异是否矛盾的问题争论不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正确和统一认识的反映。本文想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毫无疑问,在哲学观上,孔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散见于他的许多言论、尤其是《论语》中的朴素辩论法思想,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以系统的理论形式出现,但我们仍可以在那些零散的文字材料中找到考察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离开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