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发展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甘肃省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力度,但是,甘肃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整体上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元性、完善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是民族政策与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发展既受制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又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社会风险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差异化制度供给的必要性.政府主导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我国财政政策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梳理,来探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整体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立法滞后等若干问题。经济、文化以及现行的土地制度成为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四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为此,加快和完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民生之安,加强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困难问题,指出增加农民收入,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切入点。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模式、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体制、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机构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基础薄弱、体系结构性倾向突出、覆盖面小、城乡失衡等若干问题。因此,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定与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构建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障模式,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人文背景、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应建立适合于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以水电开发为中心的绿色能源基地正在形成,对我国解决能源危机、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积极意义,但百姓也因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文章对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水电开发农村移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新贫困"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建立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化制度、生态产业资源使用制度、资源入股制度、居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制度等,以破解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中"新贫困"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金钱或相当金钱数额生活必需物品救助的一系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存权,缓解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矛盾以及缩减地区差异,更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农村发展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甘肃省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力度,但是,甘肃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整体上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甘肃省农村地区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元性、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甘肃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面临着较高的贫困风险,是我国反贫困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是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对于减缓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提高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对于缓解民族地区贫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城乡差距较大、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投入不足、再分配功能有待提高。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其反贫困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结合当前国家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本文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为切入点,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民生事业是推进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政府近几年在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了承诺,取得了成绩,实现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地区政府要从以人为本、服务高效和转换角色等方面改进工作模式,塑造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通过"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等措施加大了对民族地区财政扶持的力度,使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有所扩大、保障能力有所增强。为了量化反映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以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为研究对象,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编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指数的方法,通过计算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指数,发现社会保障水平居于全国之上的只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3个自治区,海北藏族自治州等7个自治州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而其余的自治区和自治州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社会保障能力最低,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总体上,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障能力最薄弱,其次是医疗保障能力,最低生活保障能力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内蒙古加快脱贫、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农牧区的实地调查,在了解库伦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内蒙古加快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农牧民社会保障水平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论述完善贵州社会保障体系的系统设计,提出养老保险与社会福利重组、合作医疗与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的重组、农村地区扶贫与"以工代赈"的重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重组、完善灾难救助制度五条具体路径,从而为完善贵州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发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我们将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当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间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由此我们认为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数量日趋增多,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做好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以银川市为例,就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繁荣民族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本文通过对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甘孜州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利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过程中,优化北部湾(广西)特色化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相适应十分必要。首先,应以社会保障的梯度存在理论来指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导向性地培育有地区特色的区域社保水平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北部湾经济区在未来10年内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北部湾企业年金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的保障能力,加强基金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